作者:葛如亮
提要:国清寺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本文介绍和分析了近两百多年来所形成的国清寺建筑特点,并提出今后修缮规划的一些设想。
天台山:三百里群山散布着华顶、琼台之胜、石梁、铜壶之奇。层层簇簇的山势向南绵亘到天台县城北四公里处,拨起了五座小山峰,从东西北三面环抱着一块足有十多万平方米的敞旷之地,自然地形成了天台山的南大门。这里就是佛教历史上天台宗的中心——国清寺所在之处。
公元804年(唐德宗贞元二十年),日本最澄法师渡海来到天台国清寺,尊天台宗士世道邃、行满为师。最澄回国后,学者日蕃教风盛播,把日本的比睿山改名为天台山,延历寺改名为国清寺。一千多年来,隔着一个大海遥对着两个天台山和国清寺,在宗教、文化、建筑等方面相互影响着。由于天台宗在日本有相当大的影响,解放以来,平均每隔两三年就有日本代表团西渡而来。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保持着如此密切的关系,天台山国清寺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起着相当的作用。
但由于它僻处东南一隅,交通不便,历来对它的建筑很少研究,历史上关于国清寺建筑的记载也很少。今年四月,为《建筑与自然》研究专题路过天台,惊奇于它在清规戒律如此森严的宗教建筑中,竟然在不少地方设计得轻松自如。这样的基地自然环境,确属难得。于是留住数天,有一点规划设想。现把粗浅所见作些介绍分析。
一、历史
国清寺始建于公元598年(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天台宗创始人智顗在建寺之前一年就去世了,“不见寺成,瞑目为恨”(《智者大师临终遗晋王书》)。最早的国清寺原址还看得出一块东西四十米、南北二十米的平地,位于现在寺址围墙以北大约一百米的地方,处于五座小山峰之一——八桂峰的山坡上。
大约公元845年(唐武宗会昌中),寺毁。到851年(唐宣宗大中五年)重建时,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写了“大中国清之寺”六个大字,刻在原址东部山岩石壁之上,瘦挺清劲的字体至今清晰可见。去年就在这块地里又发掘出了唐代的瓦当,可知这确实是建寺初期的原址。隋唐时期,国清寺的主体部分基本上停留在半山腰这块并不很大的基地之上。
从唐大中到清雍正八百八十多年间,寺或毁于兵火,或摧于风霆,或因教宗兴衰,年久倒塌,几经重修,陆续加建。最后殿房越来越多,位置越来越往下接近平旷之地。究竟什么时候终于到了现在的位置,形成了现在的布局?已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这次查阅李汉《游天台记略》一文,提到国清寺内“最后委藏处石泉,名锡杖泉”,可知泉居寺最后,即今位置。李汉是明时人,所以现在的布局并不是国清寺匾额上所见的清雍正朝代开始,而是明之前早就有了的。而今梅亭位置的原来三间伽兰殿(已拆除)系明时建筑,也可说明早在明代以前,整个国清寺已从山上向山下移动,逐渐到达了现在的位置,并基本完成了现在的布局。
公元1734年(清世宗雍正十二年),这一次大修和重建的结果,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国清寺。正中轴线上大雄宝殿、雨华殿(天王殿)、韦陀殿(弥勒殿)都是1734年所建。雍正以后两百年间,在西部建起了妙法堂(二层为藏经楼)、罗汉堂(今文物轩)、观音殿和安养堂,形成了西轴线。东部建起了迎塔楼、方丈楼和聚贤堂,成了东一轴线。后来再在东面建造了修竹轩、大彻堂和里客堂,成为东二轴线。这样经过了一千三百多年兴衰毁建相交替,这座隋代古刹最终成为具有六百多间房屋、两万八千平方米建筑面积,占地达七万三千平方米规模宏大的寺庙。并于1973年进行了最大规模的一次整修。
名刹大寺往往不大容易引起建筑研究的重视。这类建筑在过去的历史年代中不免权贵云集,或有涂抹装扮,而香火鼎盛随之而来的兵火之灾也就更多。虽创建较早,终非本来面目。若是研究中侧重年代古远,折服于斗拱雄大,对很多设计本身反倒不顾,则明代以后的建筑更在视线之外了。但对于建筑物是不应该也不能够这样来理解和对待的。
二、选址
历史上不少诗人文士赞颂过倚五峰临双涧的国清寺选址。我国地处北半球,若是能挡住冬天的北风,迎来夏天的南风,冬日向阳,夏时面风,自然是好地方。国清寺北倚八桂峰,东面的灵禽峰、祥云峰,西面的映霞峰、灵芝峰,四座几十米高的小峰又把东西两面松松围住。这样的基地环境正是历史上很多建筑所追求的。而国清寺的选址还有其特点:
- 宽敞而不显空寞:东西北三面山峰围住的面积比较宽敞,而又不显空寞,正好从容地放下一个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北京的十三陵,那是遥峰极目,要放的是十三个建筑群。黄山的皮蓬,被三十六座奇峰怪石像半圆的屏风密密围住。在其东南入口处又平地矗立起一个金炉峰,真是一个奇绝的去处。但面积太小了,周围屏峰陡立,就是空气也不流通。皮蓬毁后就再也没有建筑了。国清寺五峰围绕区域,放下了六百多间殿房、六十多个大小院子之后,东西两面仍有大片空地。就是将来旅游业发展之后再建造一些建筑物也仍然宽裕从容。南面现在用到了双涧会合处的尽头,由于山门内外及山阿本身的设计处理,这里反而显得轻松自如,丝毫没有紧迫的感觉。
- 排水与水源:凡在山峰环抱围绕之处建造建筑物的最大问题就是排水。山洪暴发之时,会造成很大破坏。宁波禅宗的天童寺,同样是三面环山,北西东三面为太白山余脉所抱。在历史上,除了兵火之灾外,还曾被山洪冲毁。到明崇祯年间在寺西开凿了一条罗汉沟,才和缓了这个问题。国清寺却从未遭到山洪之灾,这不得不归功于东西两条溪涧的功劳。它们在基地边缘,沿着峰脚,从北向南,再折向寺前会合,一直向天台县城方向流去。两条涧水到现在还提供着未经污染的清冽可口的水源。东涧奔腾跌宕,西涧幽深曲回,增加了自然风光的妩媚,为未来的风景规划提供了素材。
一般往往以为宗教建筑的选址是风水所决定。实际上从龙穴砂水是无法解释的,甚至相反。建筑是与社会和自然因素密切关连的物质手段。宁波的阿育王寺从乌石吞上塔地到现在的位置,天童寺从玲珑岩太白山东谷(古天童)到现在的位置,原因是原址“地形狭小,水源不足”,现在的地址是“地形宽阔,水源充足”。当宗教建筑发展之后,也要考虑接近人、接近社会的问题,要考虑怎样通过建筑处理对人们加以引导。“二十里松行欲尽,青山捧出梵王宫”(宋王安石游天童诗)。在天童寺二十里之外就设计了一个万松关,随之在十多里之外小白岭头又建造了塔院,一步一步把人引了进来。智者大师原在县北二十里天台山深处的佛陇,希望在天台山下平地边缘建造国清寺,并且后来又从隋时的山腰位置逐渐向下移动到了现在的位置,实在也是离不开上述三点原因。“十里松门国清路”(唐皮日休),国清寺也是这样做的。过去一出天台县城就会见到石壁上“万松径”三个大字,就好像已经进到了国清寺境。
三、山门及其内外
有谁见过朝南的寺,朝东的山门?国清寺像其他寺庙一样,具有规正的轴线,严格的布局,但在大门处理上却陡然转过九十度,面东而立。这里既不是悬崖削壁,地形所限,也不是南无大路,人流交通所提出的要求。这一变化却使山门内外增添了无限生趣。
过了丰干桥,不是一般常见的建筑物前面方方正正的大广场,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十二米深、二十五米宽,讲不出是什么几何形体的完全自然的缓冲地。人到这里并无畏惧瑟缩的感觉,倒有悠然自得的情趣。从图上可以看出这缓冲地的形状和山门左右的两片墙体,完全达到了指向和引导的建筑处理的效果,自然地点出了视线还看不到的“国清讲寺”大山门的位置。所以丰干桥的中心线不仅不指向山门方向,甚至也不指向迎面照壁的中心,反而指向了相反方向——直指“隋代古刹”照壁的最后一个“刹”字。但是人们不会走错脚步,自然的右拐走向了看不见的山门。这不是绝妙的建筑处理效果吗?
山门内外是国清寺建筑精华所在。山门外,从建筑上讲是五样东西:五峰胜景亭(即原寒拾亭)、“教观总持”照壁、丰干桥、“隋代古刹”照壁和“国清讲寺”山门。它们竟没有一个互相平行,也没有一个互相垂直,而是自由散落在似乎正是它们应在的位置上,却又构成了一个和谐协调的整体。这并不是要对无意的设计加上有心的评论。道理在于它们完全结合了自然的地形和条件。浑雄的山势、潺潺的溪流本来已把国清寺的寺前部分贯串成了一个特有的整体环境。随此而成的配置,借助了自然给予人的感受力,必然显得散落自由而又整体和谐。
山门之内,给人的是小而又不小,封闭而又不封闭的特殊空间感觉。本来朝东的山门已经创造了空间处理的有利条件,更在寺庙中少见的是,一进山门转入正中通道的两旁是高仅一米七的矮墙,正当人眼高度。似挡非挡,反而逗人视线。它不像隔断视线的空间界面,也不是使视线稍作停留而作为瞬时形成空间的因素,更不是限制视线稍作抑制。从寺内外行下平台台阶,走向通道,由于人所处高度位置的变化,达到了感觉上的空间变化的效果。难得的是矮墙后面竟是两片山村人家院前屋后常见的竹林。而其干粗间疏,不围空间而又形成空间,简单朴素,却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从五峰胜景亭一直到山门内,这一部分建筑处理创造了轻松自然、亲切近人的气氛和环境。
四、寺中之园
不进韦陀殿,在殿前西首通过一扇“双涧萦流”小门,真不信寺庙之中别有洞天,眼前出现了一个幽静的大花园。颐和园有园中之园的谐趣,西湖有湖中之湖的三潭印月。这可称寺中之园了,实际是放生池,称名为鱼乐国。
放生池常常造成寺庙前部建筑处理上的困难。它要放在中轴线上或在山门之外,或居山门之内,或者内外都有。但像山西晋祠圣母殿前的鱼沼飞梁,并不是都能做到的。于是轴线上的大路遇到它就得绕行,甚至带偏了山门。国清寺的前部本来有点紧张,现在大胆地把它挪离了中轴线,就避免了这个问题,使三大殿之前整齐紧凑。又大胆地把它发展为一个花园,自辟一区,这是少见的。这里名花珍木、山石亭池,一概按照花园布置。细部做得不是很好,但这种大胆的设想、规划和布置却是可喜的。尤其是它的北部是两层楼的安养堂,使用上是年老寺僧安养休息之所,二楼是一长条可供坐息凭眺的空廊,底层朴素的白墙、简单而规则的方窗,既是花园的界墙,又是花园的背景。从安养堂并不能直接通往鱼乐国,保持了这个难得的寺中之园的安静、独立和完整。
国清寺中的建筑除了上述这些之外,罗汉堂的西竺洞天和三贤堂的一洞天这两个小院、观音殿与安养堂之间的院子分隔以及妙法堂藏经楼的某些建筑考虑等等,都有可取之处。但主要是它在不少地方竟然能打破常例,大胆地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了一些不同的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国清寺前面的山坡并不高也不陡,如果遇山就挖、见水就填,不顾自然地形条件来设计和建造的话,那么它完全可以把山坡削平,在建筑上做出一个完全轴线对称的庄严法相来。
五、规划设想
现在的国清寺,不仅是宗教与文化交流的寺庙,而且成了人们喜爱的旅游胜地,也是到天台山必经的大门。四方游客络绎不绝,却缺乏必要的条件。规划方案提出了关于分区、退筑位置和交通路线等方面的一些设想。
- 改建区域(粗线所示):主要是东南部分。这里原是寺僧生活劳动的区域,原有建筑破旧,但有两口终年不涸的清澈水池。并且东面两条轴线本来就与西轴线性质不同,并不是宗教仪式的场所,而是生活与行政活动的范围。这样保持了国清寺历史上原有的布局。改建以后这里包括三部分内容:
- 西部:宗教历史建筑——一行纪念堂与祖堂。一行僧原名张遂,是唐时天文学家。虽属禅宗,但为访师求教来到天台国清寺,最后在这里改正和完成了著名的大衍历。现在山门外还有纪念一行的塔和碑。祖堂是天台宗各世师祖的纪念堂,也将成为天台教宗的建立、发展的历史陈列室。
- 北部:寺僧生活用房,包括斋堂(二层卧室)、厨房、柴草和仓库。
- 南部:旅游用建筑,包括陈列与售品、茶座、素餐馆和双涧萦流亭。从韦陀殿北面的通道向东就进入了本区域,而以厨房作为与寺僧生活区的连接点。这样,在寺的前部,从西端的鱼乐国清心亭到东端的双涧萦流亭,出现了一条长达两百米的整片绿化地段,保持了国清寺前部原有的自然风格。
- 国清精舍(宾馆):从寺区清晰划分来说,宜放寺外;从接待国外宗教代表团举行宗教仪式方便来说,宜放寺内。规划设想中放在寺外东北部分,即东香出口处南向的坡地。这里基地高低错落,视野宽广,原有的数间石墙农舍可以改建利用,水电也较方便。而且天台山石梁、铜壶、华顶、佛陇、螺溪等名胜都在北山,从这里去的车辆交通就不会影响寺前气氛。从国清精舍到寺内大雄殿,在不影响原有建筑的情况下,开辟了一条东西向的通道,以备宗教代表团应用。另外,从精舍北部凌空跨越公路和响水涧,从东吞高地通向八桂余脉进入国清寺内,与迎塔楼及上述通道连通,把东北角满布参天大树的八桂峰麓辟为游憩之处。路线采用桥楼游廊,不受雨淋,可隔可通,把精舍与国清寺联成整体,东涧就像属于寺境之内的一条内部溪涧了。
- 汽车桥移位:现位于丰干桥东六十米处的汽车桥移至东部,在林荫敞日的大树下辟出国清第二入口。一方面作为精舍与寺的连接,另一方面是生活供应(柴草、粮食和农事用具)的进出口。这样,在寺的前部就只留下了一座用大卵石干砌而成、具有浙江特有风格的步行石拱桥,消除了现在寺前车辆频繁进出的嚣闹状况。
怎样理解和解决历史上的宗教建筑与现在的旅游建筑两者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的结合,这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将会经常遇到,因此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