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无个性的匿名建筑

王澍 虚构城市 Fictionalizing City

当我用“虚构城市”来命名一种实验的、诗性的城市设计的符号语义学时,这个“虚”字就去除了设计师这个以往的决定性主体,也去除了受者,甲方往往带着意识形态色彩的权力意志,自此以后,主体的移心化,这个结构主义讨论的核心也将成为城市设计讨论的核心。当然,没有比去除了主体的权威更让人感到“虚无”的了。正如布洛克曼所说:

于是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方法中就产生了新的哲学概念。问题被明确地提了出来——这些问题不再限于美学,而是扩展到包括具有重大意义的哲学探索。人应被看作是他的作品和他的业绩的作者吗?他是那些似乎由他自己创造出来的事件和美学的主人吗?他那种假定存在着的创造性,真的证明了我们评介如此之高,以至看作是其存在的本质的个人自由吗?还是说我们的结论是虚假的和意识形态性的呢?结构主义方法放弃了这个作家本位而代之以功能主义的解释。作为某种思想产物的人,而这一理想又包含了作为其本身愿望和理想的结果的人,就被看成是潜在的意识形态的因素了。根据这种见解,人的现实被看成是一幅破碎的图景,个性人的存在(西方思想中晚近的现象),也就是作为可信的和独立自存之有的人的存在,变成相对的。反之,设想出一个可随意确定的个性。移心化,即使它不能和功能性框架分开,也有一种解放的效果。自由毕竟总是依据一个有秩序的结构才有可能,否则它就成了无情沙漠中的荒诞的自由。

作为一个自足的和权威性的,决定一切事物定向基点的那个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主体概念,以及那种被放大到一个虚假集体性的唯物主义式的唯意志论都被放弃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多功能的概念,人的因素只不过是城市构成整体中的一个成分而已。譬如设计师个性的问题,就大大不如个性作为艺术品的一个因素怎样发生作用的问题值得我们注意。今天的城市设计大多追求个性表现,如果一个城市设计只表达设计者,或者试图和设计者争夺那个权威性的定向基点的受者的主体性的想法,就实在没有做这个设计的必要。之所以强调城市是一个符号学事实,就是要赋予城市设计作品能超越这局限的普遍意义。


相关内容

    […] 无个性的匿名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