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何陋轩的设计

一、与古为新

方塔园整个园子,就是要把“宋塔”烘托出来。其实,搞方塔园的时候我想过,主要的思想是什么呢?就是“与古为新”一今天的东西、今天的作为,跟“古”的东西摆一块,呈现出一种“新”来。“古”的跟我们“今”的一块呈现出新的味道,主要是这个意思。但是整个味道是什么呢?还是“宋”的味道。所以,整个讲起来,我觉得还是古典的。

我到了何陋轩,古典不要了,就是“今”了。这个“今”,不光是我讲出一个新的意境,这根本是我自己的,怎么个说法呢?

我借着何陋轩这个题目主要是要表达:一个一个都是独立的。不要以为有主有次…

我这个墙,有它不同的作用:挡土、扩大空间,等等。这个墙有的高、有的低,根据它自己的观点,根据它自己的任务,根据它自已的作用,可高可低,它是完全独立的。

但是什么叫“完全独立”呢?自己有中心,自己有自己的Center Point。Center Point,不是什么“定义”给定下来的,我自己有自己的Center Point。

(2007年9月16日)

我不是讲“建筑也可以讲话”嘛。“讲话”的方式是独特的,用“建筑空间”来表达。当然不是所有建筑都可以表达的。所有的建筑都要讲话,是不可能的,而且不必要。

到何陋轩的时候,功能不是主要问题,只是喝喝茶而已,不过如此,夏天乘凉,还是很阴凉的,通风都符合,坐着蛮舒服的。大家都愿意去坐坐。要求是这样的,正好符合我当时的心境。

(2007年7月18日)

我这个何陋轩,可以讲是钻空子了,因为没人感觉这会有什么问题。竹子草顶的东西,会有什么问题呢?根本没人注意。连造好了,他们都没人批判我。那么我就胆子大点,写出了那话——我没有抗拒,我还写出来了呢——写这《何陋轩答客问》,去告诉他们:我是“独立的,可上可下”。

(2007年7月19日)

其实,真正喜欢攻击我的人,他们水平不够啊——他要真攻击我这个东西,我当时是吃不消的。你说,方塔园其他的…是什么“精神污染”?我精神哪来的“污染”啊?绝对不是。宋朝的东西,绝对不是“污染”的,宋朝人只是表达开朗心情的。

(2007年7月18日)

何陋轩20世纪80年代之前,你没办法实现,20世纪80年代之后,也没办法实现,你今后也不一定能够实现。这是夹缝里头才能够钻出来啊一要有一个很好的甲方,以及一个相应的时代背景。做了以后,我也没什么懊恼了。

(2007年9月15日)

何陋轩,感性比理性强多了,跟条件有关系。这个建筑可以这样,但理性基础没有大破,其他建筑不一定能套用这个办法。夏天坐坐,吃点茶,可以啊。假使用墙围起来,变成冬天好用?傻了,没法变啊!那完全破坏了。

开始是不是全感性还是有理性?不一定,总的是感性和理性混在一块的。要是功能不合理,我不会那样做的,那违背自己的思想。

现在看来蛮好,那么多人坐那儿喝茶。我看去方塔园的多数人最后都是去喝茶、乘凉。也符合我的总体考虑:你兜了一圈,先去看“古”的东西,已经走到这个时候,要休息,还搞一个亭子、走廊,那不符合功能,整个的艺术性也没有了。基础还是功能,不是没有。

何陋轩,在整个方塔园里感情最冲动、强烈。一挥而就,很多是后来想到的。我总觉得,设计是一步步的,这个太快了。我心里急着要快,因为不快可能又要拆了。我说,做好再讲,跟我思想符合,用简单材料很快做起来——这个原则不动的。

我不愿意解说,但我就是要解释给你听。像大门,造好了,要我拆,情况不同了,我就妥协嘛——北门那个“辅柱”就是妥协嘛,到时候锯掉一点,还可以合理。表面合理还是可以,给人错觉是个“摇摆柱”,这个就是妥协。有些不愿妥协。

(2007年8月5日)

二、总体构思

第一期设计时,何陋轩这个地方是准备摆一点建筑的,但还没想好摆什么建筑。后来反正也没钱了,就根本不动了。

第二期,要开发何陋轩那一块。人们都主张我搞一些亭子或廊啊,兜圈子。我心里想着:不行,分量不够。我想,无论如何要和天后宫、楠木厅比,有一定的分量。所以就根据天后宫的大小来设计。台基平面的大小相当于天后宫平面的大小。也就是说,把它作为方塔园的一个点。

既然已经离天后宫那么远了,而且人走完那个距离,视野也需要一个停顿。这个停顿,要跟几个大景点的分量相符合。所以说,它有一个“篷”在那里,就不要什么亭啊、廊子的。

另外,三层台基平面是转动的,把“变换的时间”固定下来。不同的方向轴线不同,这样的话,整个台基的空间就是变的一它既能够跟宋朝的味道呼应,又要有一种变动的东西在里面。它并不跟往常的那些功能矛盾很大,它的规模很简单,但有的东西的变化比较大。

那么,怎么个“蓬”呢?不能花钱,所以就做竹蓬。并且可以搞活一点,因为那个地方靠近南墙,应该与外面有呼应,是想象的呼应。当时从松江到嘉兴一带乡间有农舍,都是翘角的,弯得很厉害,而且有四落水。这“四落水”是别的地方没有的。一般来讲,乡间的建筑不准有四落水。当时我就有“想做四落水那样”的意思,但后来做着很不好看,范围的大小不配,所以还是用歇山。这样的话,屋顶弯了,其他的就都要做弯的,配合起来。

做了以后,有些细部,如屋架,用黑的和白的漆,这个我也有解释。屋架的整体结构,从建筑上讲起来,就是把节点突出。节点突出,就会使感觉上整体的结构稳定。我现在相反:把接点涂黑,把当中的涂白。那么在暗的屋顶下,暗的地方变模粉了,白的地方就跳出来了。白的就游离于结构整体,不是加强结构整体的环节,反而相反一脱离整体结构,那就是“飘动”。

这样的话,在这个屋顶下,如果白的都是断开的、能飘动的话,整个屋顶就很轻了,就是再大也不感觉压抑。原来设计时,是这个意思。现在,不该上油漆的地方都油了,假使我们现在要修的话,这些地方都要重新修一遍。

另外,那三层地面的三个方向,所有的柱子都在砖接头的地方竖立,这样砖头铆合起来方便,不破坏大的方砖。柱上或座位旁,放上一些灯,一个是加强方向感,一个是加强柱子在砖头地方的一致。这样更加强调柱子和台基之间的密切关系。

进方塔园北大门的那边,甬道一侧有曲线的低矮挡土墙,所以何陋轩这边我想用实实在在的弧墙。每个弧线的中心点都不同,而且标高也不同。这样倒很好,等于清出了一个基地,有些弧墙对面就是水了。

设计就是这样考虑的。

(2007年7月17日)

三、时空转换

“时空转换”这个难理解,比如说何陋轩这两个弧墙:东边一个,西边一个,太阳是从东边到西边,因此照到东边墙面上时,它就是从完全黑的,西边是最亮的,到下午的时候相反,东边是最亮的,西边是黑的。当中的影子,也一直在变动;不是说“一下子变过来、变过去的”,它一直不断地变动。这两个墙的光影也不断地变动,这样组成一个不断变动的空间。

但是你在里头一下子,怎么知道?没感觉。应该有一定时间,所以空间要变化,或者是单体、水…对人总的感受的影响有三个因素:一个是人的走动路线的长短,一个是时间,还有一个是变动的幅度。

(2007年9月16日)

“总感受量”就是说在一定长度的时间里,同样的人,从他早上去,到晚上走,他总的感受。这个量是我们的总感受量。假使时间太短,他没感觉到变化,感受量就是零。对于“总感受量”,你到一个地方,它里面引线的长短,这是第一个影响因素。第二个因素是你花了多少时间在里面,时间的长度。第三个因素,就是它里面的丰富性,空间变化幅度的大小。

假使两个人,在同一个园子里,时间也相同,都是在里头待了三个钟点,哪一个人走过的空间路线长,总的感受就大。

假定同样一个园子,同样的路线,我在里头待了三个钟点,而他待得时间很短,那他肯定是要比我这个的感受要少的。

如果时间都一样,引线长度都一样,像何陋轩,到那里就坐下,一坐就感受它的变动,一直到走,不是“从这个地方到那个地方”,那么这个引线一直是零,速度和引线两个量为零,就靠“丰富性”来增加他的总感受量。

丰富性是怎么来的呢?就是里面的空间怎么变化,变化的幅度是怎么样的。何陋轩的这个空间变化,是不停地变,随时间一直在变,那加起来“总感受量”当然比人家多。就是这样的意思。

(2007年8月13日)

四、意动

我不敢说,何陋轩作用那么大,不过至少“动感”比巴塞罗那展馆大一点。同时,这个动感是随着我的“意”来的,我的“意”的变化是一个过程,如果它仅仅是一个结果,那好像还太单纯一点。

比方说,这三个台子,单个台子是不动的,但三个之间是变化的,而且它有一个动感,就是几个角度:30度、60度、90度,那时我的意思是,要表达出“我在选择方向,在改变”,这是有意的。它不是一个结果的效果,它是表达了这个意思。同时,弧墙跟这个影子的关系也是有意识的。那就复杂了,就不是简单的动感了。

我自己最满意的是何陋轩,现在的问题就是,它维持得不好。当时做的时候也只是勉强,有的东西,比如竹子结构,没好好地再讨论一下,还有很多问题。但是不要紧,主题不在这个地方。

我的主题还是在几个墙面和几个地面的转弯上,再顶上稍傲有点弯弧,使得空间中光影的变化丰富些。那么总布局,跟整个环境的关系协调。这几点东西,也是因为任务的功能比较简单才能表达出来。功能太复杂的东西,我怎么表达呢?用不上去阿。

(2007年8月13日)

何陋轩的这个台子,就是“意动”,把三个大小差不多的台子,相互转了30度。先转30度,然后再转60度。还是有规律的,也就是有意这样做的。最后定下来:建筑还是朝南。

(2007年7月18日)

全园讲起来,每个建筑都朝南,它也是中国的传统,这个是不能动的原则性。所以最后这个建筑放在三个动的台子上,朝南,下面是几个动的。

我讲它是“过程”阿一这样摆摆看,那样再摆摆看,它是个过程。实际上这几块,正好也显示出对不同状态稍傲有一点仿徨的心理。

(2007年9月16日)

中国的东西,比方说中国的皇宫的布局,它的一条主线是南北向,而且旁边的太庙还是南北向。没有像外国:主体是南北向,左右是对着面,像我们的四合院。这是我们的传统:它摆在哪里都是南北向,因为我在哪里都放心,一定是南北向。主要表达:我到底应该坐在哪里,我要寻找我的方向。

(2007年7月21日)

他们不是平的檐口,而是各自独立的弧线,这些都是为了引发“意动”。

(2007年7月24日)

现在,一进来,我们看到弧墙,前面加了两棵树弧墙就看不出来了。那不是一个,是两个弧,两个都朝内:一个高的,一个矮的。这样一来,高的、矮的都一样了,这就不好了一没有高下的韵律啊。(2007年8月8日)

五、台基

台基的方向,表示我在寻找方向,所以这个东西就可以转动。转动到最后,是正确方向一南北方向。房子是南北向,但过程是一个时间和空间相互定位的、相互变化的过程。所以,搭个台子,按照角度转,最后把方向确定下来。后来,我把它定义成一个“时空转变”,这个很多人就懂了。怎样一个时空转换?你决定不了,所以转变一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最后,房子还要符合真理,传统是定在南北,跟老远的其他建筑符合。

我们没有脱离传统,没有脱离大众,因为最后是正规的南北向。

(2007年7月19日)

这个台子的变化,我现在也想不起来怎么做的。做了几种变化,最后还是这个好,为什么这个好呢?它有规律:30度、60度、90度,有的是根据地形可以做变化:但是30度、

60度、90度是一个规律,这个规律到最后才想起来一正好是这个三角板啊。我强调这个方向的变化。台子的每块方砖转的纹路更强化了这种变动。像这种细节的东西,我还是很在意的。

(2007年8月13日)

六、竹构

何陋轩是竹结构,因为竹结构我过去从事过。解放后,院系调整,要大发展,学生多了,校舍都不够,那时候我们都是搭草蓬上课。草蓬是50个人一间房间,当初那个大的草棚作为饭堂。饭堂真正要开个大一点的会,就把这椅子、桌子搬搬。竹结构的问题,就是不能做这么大的空间,我们没办法考虑。竹匠考虑这个问题,就随机应变得比较多。我们看来是随机应变,实际上他们有很多程式我们不知道。所以当时我就照他们的意思去做,具体由竹匠来决定,我们就决定柱子的距离、多少柱子。

那时的决定就是:柱子都是在砖缝里边。它要两层台基,这个台基是两个方向的,所有柱子都在缝里面,台基也在缝里的位置,房子好像是插到这两个台子上的。而且两个台子本身就是靠着的,你看柱子都是插在缝里头的。

它还是一个有组织的房子,不是一个随便的房子。因为这个,台子上得一条一条地铺地面,也是为了使方向更加明显,要这三个东西错开,错叠。

这个做到就够了,至于面上怎么搭的,就让他们去搭,因为我们决定不了。这个做了以后,就处理黑的、白的油漆。柱子是本色的,黑的是节点,杆件和柱子一道就是白的,这一列一列的节点的地方漆的是黑的,都被模糊掉了,主要是这个意思。

这个做到了,就是后来在施工当中没注意。下面的桁条漆成白的,把杆件的节点模糊掉了,其实,我的意思不要白的,这个节点也不要黑的,用本色。用本色有什么好处呢?更显明这个白的一条一条的在上面飘着,我觉得对整个空间来讲更好一点。现在漆上白的,也还可以,基本上是这么回事。

(2007年7月19日)

从外面进去,看惯了什么,看这么一个东西,感觉那么大一个空间,结构上头都是飘来飘去一就是“动”嘛,这是我们追求的。一般的建筑进去,去走三五分钟,给谁都是一样的感受。但是,现在这个建筑确实有这个条件,为什么?里头吃茶,起码两个钟头,老头去下棋,半天一一大早去,到吃中饭才离开。看时间、天气,坐下来聊天、下棋。

三个钟头过去了,三个钟头收集的总感受量可以有这个条件。

“总感受量”就是空间变化的复杂性,再想到开发时候的“旷”“奥”。这个时候感觉到“时间”的问题,现在讲“时间跟丰富性的关系”。所以,搞了何陋轩,我才写《时空转换》。

时间的问题,在建筑上就可以体现出来了。要求在建筑上体现的条件稍微难一点,好多建筑你用这办法不大容易。正好我碰到何陋轩,可以表达。

具体施工讲不清楚,做才行,在旁边还可以,你一走,人家做了。而且搞施工的工人还蛮起劲,他不是跟你磨洋工的,他是竹工,而且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东西。

底下台子都是这个情况:这个是方砖砌的条子,三个台子方向不同,很清楚地面的方向感在变化。你说这有什么功能,有些自己编了,我讲你摆在那没错,将来有事,摆些电线,当中方砖不碰的,如果电线竖向要接上去,就沿柱子上去了,不至于破整个气氛,不破坏方砖啊。除了方砖,没有别的东西需要钱,方砖还是需要一点钱。

做竹子的工人也是一次新的尝试,他也蛮高兴的,所以做得快,砌的东西都不错的。

地面和边框砌得不是很规矩的话,立刻感觉就不同了,它就是要很平整。

七、屋顶

何陋轩的基地整个就像一个岛,水基本上把它围合起来。东面已经到了外面的围墙,外面就是马路,所以这个地方比较“浅”啊。

我到那儿一看,觉得最好不要让人太注意这条界线,因为外面是一排行道树。所以想,在这里做一个草顶的竹构。屋顶的设计实际主要是围绕这个意思做的。

在这儿很自然地联想到一些东西:当时嘉兴这一带农村房子的屋脊,不少弯得很厉害,而且还是“四落水”。“四落水”在中国的其他地方,恐怕是很少的。农村的屋顶很少用“四落水”。

本来我是想做“庑殿顶”的,完全的四落水,但是后来觉得形状不很好,就改成“歇山顶”了,歇山顶上面还有一个三角。那个时候,民间还是用茅草的,草顶、瓦顶都有。

后来是看不见了,现在我坐车还注意看看留下没有,结果是没有了。

何陋轩,我是想作为一个地方的延续。因为这个东西,假使你站在南墙外面看,或在南墙外的马路对面看,可能已经高于围墙,可以看到一点项。如果再讲起来,从南边望整个园子,恐怕就看到何陋轩,因为它离围墙比较近。那儿还有一个塔。这两样东西看得到的。其他的恐怕都看不到,连天后宫一一因为也不过这么高、这么大,它离得远,视线已经看不见了。所以,何陋轩作为一个地方的延续,还是有可能达到目的。

草顶的脊线是弯的,所以平面也是弯的,草顶的檐口也是弯的。这个草顶,两边是弯的,有什么道理呢?彩子打到地下的话,底下有个弧线,跟旁边墙的弧线一起,不就变成一个变动的空间了麻。

(2007年7月21日)

屋檐为什么压得这么低呢?因为墙靠马路相当近,我不愿意让他一进门就看到很多外面的东西。本来设计的图纸上,这个地方的屋檐离地面只有两米八,后来造的时候具体一看,不需要那样,太低了,内部空间有压抑感。所以提高了二三十厘米,差不多提高到三米一二的样子。这是总的屋檐高度。

这样一个大顶,不管怎么样可能都有压抑感。所以杆件涂白,让它有浮动感,总个有轻的感觉。到空间里面,不感到太压抑。

何陋轩的两边扩大了,跟室外联系在一块,实际上空间已经延伸出去了一往东西延伸,南北倒不是主要的。南北讲起来,看过去觉得不压抑就行了。

弧线不限于旁边的屋檐,而是属于何陋轩整个区,东面弧墙这儿正好还有一个呼应的,本来西面弧墙也有一块呼应,不一定说几面都要照顾到。一个东西表示一个范围,这样一来,何陋轩就属于一个区,而这个区还有进口,还有水,总体属于方塔园。应该说,它还是能表达出:这是一个整体里的一个局部。

(2007年7月18日)

八、方墙

何陋轩北侧做了一个四方墙的厨房。厨房从功能上讲,不能是草顶,对防火不利,我希望用方和整个何陋轩的曲相对比。

四方墙的厨房很小,跟何陋轩大的结构,独立而互相结合。四面都是方的,开口处为门窗,都是一样的。

屋顶要泄水,所以屋面做成斜面,斜面有个沟,我把这个屋檐露出来了,整个就这么一个方整的东西,其他都是曲线。

(2007年7月24日)

建筑底下都是实体了,也要是一片、一片。何陋轩是弯的,这厨房要直的。弄得独立了,蛮有现代感的。

假使把厨房窗子换掉,有格子,就是钢窗,一片玻璃,感觉更好。假使墙面和它平,那就更好,窗往外推一点,有一个玻璃的面。如果再来设计,不一定完全这样。这样的做法没错,加大一点,厨房需要储藏,门就要大一点,面积要大一点。人多了,做一个小休息室,再加一个方的也可以。时代不同了,如果现在做,钢窗也可以用上了,那时候没有。

(2007年8月9日)

厨房原来大概是混凝土的顶,那倒无所谓,不是瓦顶也可以,现在我想修正的话,不如重新设计一下。设计还是这个意思,不一定非“方”的不可,反正都是直线的。但是他们也不愿意改啊,所以没动。

但后来厨房不够用了,他们就扩大,又改成草顶,也不跟我们讲,所谓“加大”,其实等于拆掉重新来。

(2007年7月24日)

九、弧墙

弧墙的设计,我自已的解释就是:它是一块块,独立的。我举个例子,就像下围棋,是黑白棋子,不像象棋,“象”注定是“象”,“士”注定是“士”,“马”注定是“马”。我说应该是围棋:“放在哪里,就起哪里的作用。”它既然是遮挡基地的尽头,就有它自己的用途:能上能下,有高有底。我总觉得,不要把它看死了,应该有独立性。这样就可以解释一些东西,空间也就比较有意思了。

弧墙不像直墙,影子打上去,是一个不动的,孤墙是变动的,即使你凹的话,它随时变动。有时候,弯的东西让时间跟它的光影一起变动,所以时间与空间的变化是一致的,是永远变化着的。

既然一道墙是变化的,那么如果摆好多墙,当中的空间就等于一直在变化。这个变化,不是说“隔时间而变”,而是“无时不变”,那就有意思了。

我的意思是这样,至于能不能达到这个效果,又是另外一回事。我想象的这个东西,是有一点可能的。假使做其他东西,我也可以用这个方式。

(2007年7月17日)

整个屋面都是弧形,影子打到地下的话,底下也有个弧线,弧线跟弧墙,就形成一个空间了嘛。我想这个是巴洛克的味道。最初巴洛克是在意大利,有一个叫圣玛利亚的四券教堂,是最早的巴洛克架势。这之前的房子,它的光是向内聚集的,到了巴洛克的时候,它就要向外了。从历史讲,又是符合政治的东西:它要扩充到外头。

所以,何陋轩的檐口跟外面的东西形成一个空间了,它趋向这样的一个对外的环境。屋顶的线,跟墙面的线都是对外的。

圣玛利亚教堂,一看就清楚,是意大利的,我想应该是波罗尼尼设计的。那时候是两个人,一个是波罗尼尼,一个是伯尼尼。他们还不能讲是“巴洛克的最开始”,应该是

“早期巴洛克”。米开朗基罗被称为“巴洛克的父亲”一巴洛克还没生出来,他就已经有巴洛克的味道了。到了这两个人,一个波罗尼尼,一个伯尼尼,才真正是巴洛克了。巴洛克最早是到维也纳,在维也纳时到达鼎盛期。所以我对“空间”的想法,其实有点想到这个了。

当然,在屋檐这个地方还不那么明显,我后来就解释:如果有两面墙,面东、面西两面墙一太阳从东面出来的时候,面东的墙面是亮的,而最亮是凸出的一块:慢慢地,它不大亮了,因为己经不直接对着太阳:那么,墙面到了中午的时候,中间看上去很亮,面东基本上就不亮了:到下午的时候,它变成暗面了。而面西墙面相反:早晨的时候全部都是暗的:到了中午的时候开始慢慢变亮,大部分还是暗的;到太阳在西边的时候,它完全亮了,当中最亮,两边慢慢的淡了;太阳下山了,就只有一点是亮的,剩下的都是暗的。

那么两个墙面正相反,这个墙面亮的时候,那个墙面是暗的。因此,当中这个空间,就变成是从早到晚一直在那里变化。应该有那个感觉。因为它在地上还有影子。这个时间的变化,不是阶段性的,不像一个平面的墙面上,整个是亮的,线条是在变动,但它是画面的变动,不可能连续地对空间起作用,它对空间的作用是阶段性的。但我那个弧墙呢,它亮的部分本身是不断变化的,其中的空间也是不断变化的,因为地面也变化、墙面也变化,是逐渐变的。如果在里面的时间多,比如我下棋时根本不注意这个墙面啊,我一门心思地看棋,那么,时间多了,这盘棋下完了,哎呀!好像变了。当然有点强调了。但这个讲起来是渐变的,是不断地渐变。

所以我讲,从时间变成空间,从空间变成时间,它起这么一个作用:就是“时空转换”。那么整个建筑,它就是变的。因为影子是变动的,给你的感觉就是一个变动的东西,这当然还是有点趣味的。但是这里面,我把墙变成一块一块的,不是一个自由的曲线。

在北门进来看到的花坛,我取了一个曲线,那个曲线是完全自由的曲线。何陋轩的曲线不同:它每个曲线都有一个中心,一个半径。中心点、半径都不一样一它们是独立的,要变化也是独立的变化。另外,高低也不同:因为它断开了,高低也就一个个独立,完全自由了。它的功能可以不同,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功能再取一个曲线。它们互相之间自由了,因为断开以后,它本身有它的中心,思想上讲起来,就是自由的,摆它做什么用?

它可以而且应该根据需要,来决定它自己的高低、半径、大小等。

所以我就举个例子,它不是“象棋”,是“围棋”啊。为什么“象棋”我不赞成呢?因为象棋老早就写好了一“士”“帅”“兵”,是注定了。那么它应该是“围棋”:黑白子,你给它“拣捻”它就“拣捻”,你给它“布局”它就“布局”,你给它“打劫”它就“打劫”,它的作用是可以完全独立安排的。所以,我就想,要怎样能把我讲的话表达出来,表达对人生的一种看法?对人生,通过“空间语言”来表达了一相互间各自的独立性,相互间根据功能不同的需要,来做它的外化啊。这样,它的内容外化出来了,被人所感受到。

刚才说的曲线,变成空间上相互呼应的曲线一草顶的曲线跟底下弧墙曲线的呼应。

然后这个曲线跟欧洲,特别是巴洛克时期的空间湘像,它是向外的。不像过去的建筑,空间是朝里的,它有个中心,中心上头有个点,空间聚在一个点上。过去从圣彼得开始,四周还有辅助的向内的点,而巴洛克的曲线都是圆心在外面。

巴洛克的时候,教皇跟群众见面不是在里面的中心点,而是到了大门口,所以,教堂外边就有个廊,围成一个空间。这个空间变成一个主体,把内部空间扩大到外部去。所以大家聚会,这个中心点站着教皇。

过去,教皇是在教堂当中,站着讲教啊,大家楼上楼下不管怎么样,都在听他讲,后来他下来以后,从中心点往前面还要走一段路。两边的人像我们结婚的时候一样,出来进来在那儿有一条线,大家等于是来朝拜他。到了巴洛克,不够了,他就一直到外面广场,在大门口,大门是中心点了,这个空间扩大了。正好,历史上是扩张时期一一意大利、法国、奥地利、英国、荷兰、西班牙。所以,艺术和政治也是结合的。

但是我不是因为这个,而是自然而然地考虑到空间的“外延”。

(2007年7月21日)

十、色彩

进门的镂空墙应该是刷黑的,但是洞里头应该是白的,背后全都是白的,这是对比了。一黑以后,就变得敝亮一些了。

柱子都不是白的,仅仅柱子跟杆件交接的地方都是黑的,剩下竖的才是白的。其他都不是白的,是本色。顶篷的桁条也是本色。

几年前我去过一次,油漆的颜色都变了。本来柱子全都是本色,柱子和杆件接头的地方都是黑的。我解释:为什么我们钢筋混凝土结构,在一个建筑里面要把节点弄出来,而且要很醒目、很整齐有力?因为节点一有力,才能把整体的稳定性强调出来,人就更加注意整体的稳定。何陋轩相反,要把这个变黑,变模糊一点,实际模糊得没那么厉害,在暗的空间里面把整个涂黑,而且是节点,叫“模糊、弱化”。弱化,杆件就比较飘浮了一他就会感觉白的一段东西在一个空间里面飘浮。这样一来,就感觉结构是飘忽的,整个屋顶变轻了。两个斜撑是底下的,是本色的,因为它辅助柱子。上面的杆件涂白色。横的杆件倒是对的,也是涂白色。因为它属于结构,为了让屋项飘浮啊,就这样做。

属于屋顶的结构都是黑白,属于柱子的是本色。

(2007年7月24日)

十一、修旧如故

建成后,屋顶草皮一直太薄,现在更薄了,这个要厚才好啊。

(2007年7月24日)

方塔园我最近去了一次,是从东门进去,主要就是看了下何陋轩。其他的来不及了,因为天气太热了。

东门进来,到了垂花门,回头就到何陋轩。坐了一会儿,仔细看了一番,有些东西跟我原意不同,或者是破坏了原意。

但是我们搞了一个模型,这个模型肯定是正确的。将来不管怎么样,何陋轩简单得很,就是再搭起来,也未尝不可。

但是不能脱离原来我那个原则一修旧如故,以存其真。

(2007年9月14日)

那时候,南斯拉夫有个建筑师,我根本没碰到过。他叫我提一个建筑,我就把何陋轩给他。他在南斯拉夫办一个展览,每个国家一个代表作,展览上他们给了每个国家一个奖。我没得到什么奖,只是告诉我,这个国际展览包括我,整个得了一个奖:哪个国家的哪个建筑师。然后1991年,他又给我写信了,说整个展览又到纽约展出。我没去。那个时候在美国展览过,没有奖不奖的问题,就是作为代表作把我的选上去了。

(2007年7月27日)


相关内容

    […] 何陋轩答客问 论何陋轩的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