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匠如斯
在丰沃的土地上,漫溢着笨重的蜗牛,我要为自己挖下一个中空的墓穴。而后,将我的躯体轻松地伸展开来,继而睡去,一种在微波中悠然的忘却。
波特莱尔
1978 年12 月冬日的意大利圣维托乡村公墓,身着日式和服的卡洛·斯卡帕安详、静逸地躺在一个简单的木质棺椁中,在白色丝带的缓缓牵引下,棺椁被埋葬在了布利昂家族墓园与公墓之间一个隐秘的转角处。这处凹入的空间,正是斯卡帕设计家族墓园时为自己预设的墓地。而自埋葬的那一刻起,他将永远地沉睡在这里,陪伴着家族墓园——他以极富个人化的手法写就的最富诗意的作品……
1906 年6 月, 卡洛· 斯卡帕(Carlo Alberto Scarpa)出生于威尼斯,并在威尼托大区(Veneto)这片土地上度过一生。他的生命中充满了对这些场所的记忆。从帕拉第奥古典的维琴察(Vecenza)到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威尼斯(Venice),这一系列物理的、有形的、不可重复的场所组成了对斯卡帕产生影响的一连串相互作用、仪式性的空间。而威尼斯美术学院、现代主义建筑的新思想、日本风和20 世纪初涌动的各种建筑、艺术思潮和流派则构成了斯卡帕的文化记忆。
场所
斯卡帕的出生地威尼斯及其后生活过的维琴察都隶属威尼托。威尼托地区的建筑在意大利现代理性主义建筑的全景中显得那么特别,现代建筑并不会同原有的历史建筑传统相矛盾。斯卡帕的作品确实是对这一文化传承的最好实例,他发起了一种同新的设计源泉——现代建筑和抽象绘画及伟大的威尼托传统之间显著、连续、强烈的对话。
斯卡帕自2 岁时便随全家搬往维琴察,并在那里度过了童年。这座帕拉第奥的城市带给了他更多的最初记忆。那座位于城市郊区的圆厅别墅(Palazzo Chiericati),城中心的绅士广场(Piazza dei Signori)都是小斯卡帕嬉戏的场所。帕拉第奥营造的古典氛围帮助斯卡帕形成了对建筑最初的认识,塑成了他对古典建筑的朦胧记忆,以及对于古典建筑材料特性的喜爱。当成年之后的斯卡帕搬回维琴察居住时,人们偶尔会在夜里看到他徜徉在古典的街市中,在月光的沐浴下凝
视、抚摸帕拉第奥建筑中那些精心选用的材料,仿佛是在同它们呢喃私语。
1919 年由于母亲去世,斯卡帕随父亲搬回威尼斯,他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水城度过的,尽管后来他因和威尼斯建筑界的恩怨而出走,尽管他曾明确表示对这座城市充满了憎恶,但水城却给了他和他的设计作品最为深远的影响。曾有人评论说“斯卡帕作品的一切就是威尼斯的一切”,也正是威尼斯的一切成就了斯卡帕
的作品——威尼斯带给斯卡帕关于空间场所本质的注释和对于历史的解读;他对于光的营造、对于色调的把握,是威尼斯文化艺术和他那种视觉训练完美融合的结果。威尼斯的建筑、艺术甚至是日常的设计都充满了精制的细节,这些经由斯卡帕对审美的敏感和对地域文化的坚实根基融合成他自己的语言,形成当代的表述方式——“将惰性、僵死的形式经过同材料、空间、时光的机敏的对话焕发出生命。”(Judith Carmel & Ar thur,“Carlo Scarpa, Museo Canoviano, Possagno”)
思潮
1920 年开始的威尼斯皇家美术学院学习生涯让斯卡帕对建筑真正发生了兴趣,在那里的学习不仅使斯卡帕掌握了古典的技法,还塑造了他看待事物的审美方式和对视觉艺术的无比重视,将他培养成为了一个视觉图像信息的鉴赏者和收集者。他对于自然、艺术的细微观察正是得自于学院的学习,他的学生萨尔吉奥·罗斯曾评价,“正如同他对丰富建筑材料的敏感把握一样,对于自然、艺术的细微的观察也是斯卡帕的一个重要特点。学院的训练使得他以一种画家般敏感的艺术眼光来看待事物。” 斯卡帕那种对于视觉艺术的重视、对于装饰的热爱也正是他表现主义的热情的源泉,而这些正是学院新古典主义和后巴洛克风格的氛围予以他的馈赠。
在美术学院读书的时期,他接触到了“新艺术”运动的思想。同维也纳的毗邻关系,使得威尼斯的建筑、文化气氛难免会受到当时维也纳分离派的影响,而“分离派”正是奥地利的“新艺术”运动。对于“分离派”领袖——瓦格纳(Ot to Wagner)的关注将斯卡帕的兴趣引向了霍夫曼(Hof fmann)、麦金托什(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和路斯,这些人的建筑思考集中于构造、技术、工匠的技艺和材料,以此寻求一种以传统工艺进行现代建构的出路。正是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斯卡帕开始了对于传统建造工艺和工匠技法的重视。
斯卡帕通过书籍、威尼斯双年展和他结识的艺术家、知识分子朋友圈子不仅了解到“新艺术”、“分离派”运动的思潮,也接触到了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想。密斯·凡·德·罗、阿尔瓦·阿尔托和路易斯·康等人都是他极为欣赏的建筑大师,而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勒·柯布西耶和赖特。在一次讲座中,他曾提到:“我很幸运地读到了一本名为《走向新建筑》的书,不用我说大家也都知道作者是谁。这本书打开了我的精神视野。实际上,这是你们所谓的‘启蒙运动’在我身上的体现。我的世界观从那一刻起彻底地改变了。”虽然从建筑的表面形态上很难将柯布西耶与斯卡帕联系在一起,但柯布的模矩系统、几何、流动空间和混凝土新材料建构等现代主义的精神已经注入到斯卡帕的思想中。这一新思想在1931年斯卡帕为《论坛》(La Tribuna)杂志的投稿中极为清晰地展现出来。这篇文章包含了一段跟随斯卡帕一生,并且成为他创作宗旨的观点:“历史总是跟随并且在不断为了迈向未来而与现在争斗的现实中被创造——历史不是怀旧的记忆。”
如果说柯布西耶赋予了斯卡帕新时代的精神和对于新材料的信心,那么赖特的作品则为他带来了建筑句法上的参考和建筑诗意情感的共鸣,而且这种共鸣可以用狂热来形容。当斯卡帕最初通过德文杂志上的照片接触到赖特的作品,他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赖特的作品真正使我痴迷。我从来没有过那样的感受,那就像是一股巨浪席卷了我。在我的一些住宅设计中你可以看到酷似赖特的一面。我被赖特深深影响了。”在整个20 至30 岁期间,斯卡帕的穿着都有意模仿赖特。而在20 世纪30 年代末期,经过了布鲁诺·赛维在意大利本土对赖特的宣传,其有机建筑理论受到了斯卡帕更多的欣赏与尊重。赖特之所以引起斯卡帕的痴迷,在于他的作品中表达了一种全新的表现手法,一种由现代艺术所传播的对于新空间概念需求的建筑回应。同时赖特作品中的诗意形式也使斯卡帕领悟到建筑如同诗一般充满情感表达的境界。虽然在形成了自己的装饰语言与风格之后,斯卡帕曾坦言“我一点也不喜欢早期效仿赖特的那些住宅作品,因为一个人不应该如此毫无羞耻地模仿。” 但在斯卡帕建筑的细部几何图案处理方式、建构、空间感的组成以及作品中所流露出的诗意情感中,还是能够看出他和赖特近似师承关系的渊源。
对于赖特的仿效同时将斯卡帕的兴趣引向了东方文化特别是日本建筑文化上。斯卡帕一生中曾五次到访日本,简约和精致装饰体现出的艺术美感,空间中体现的精神和哲学向度(禅),自然材料交接的精美表达,建筑中对光线的敏感处理……斯卡帕从日本艺术和建筑文化中获得了无限的启示。他认为,“现代性的格调源自日本,无尚精致的日本风、简约的装饰形式、庭院中景观与建筑空间的融合,表达出一种难以超越的自然性,不同于西方图解式的设计处理。”这一不同语境下的反思,使他找到了一种将文化语汇转换成建筑形式的方法,以一种融合古典、现代和日本风的方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艺术文化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