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本科五年,《建筑初步》作为第一本教材,一直到毕业没有认真翻阅过,应该不止我一个人是这样的情况。所以到底是建筑系学生喜欢把教材排除在书单之外?还是建筑学教材编得不够好?
Preliminary or Fundamentals
一直以为《建筑初步》是充当“建筑学基础”的角色,直到最近发现封面上的翻译用的是“Preliminary”,而不是“Fundamentals”,才发现这本书的定位为“建筑学预科”,这似乎很符合中国高考所带来的教育体系的断层,刚结束高考的建筑系新生确实需要一个预科来过渡。
如果《建筑初步》是作为一本 “预科(Preliminary)” 类型的教材,那么官方教材书目中“基础(Fundamentals)” 类型的教材是不是空缺了?但是实际上,这本书内容又很接近 “基础”类型。
这种定位不准,让这本书承担了过重的包袱与矛盾。一方面,作为预科教材,它不够有趣和生动,也不能够解决建筑系新生的大部分困惑。另一方面,作为基础教材,它的内容体系又不够全面和扎实。
目录
第1章 建筑概论
第2章 建筑基本知识
第3章 建筑设计表达技法
第4章 形态构成
第5章 建筑方案设计方法入门
第1章 建筑概论
这一章要解决的是“什么是建筑?”的问题。作为回答问题的一方,书中很睿智的把建筑类比成镜子。但是迷茫的初学者看到这样的回答肯定是很失望的,他们需要一个明确的回答,哪怕有些偏激和不准确。而不是“建筑是技术与艺术结合”之类的口水话。
没有谁能够准确地预测未来的建筑将会如何,但是几千年的实践却已证明,建筑和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社会的科学技术水平、文化艺术特征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像一面镜子一样反映出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水平和精神面貌,反映出它所存在的那个时代。
《建筑初步》第三版 P.4
紧接着书中用维特鲁威的实用、坚固、美观来讲述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由此引出了功能、结构、材料、施工、尺度、美学等概念。最后也提出了他们之间的矛盾性,但初学者很难从一大段文字中去理解所谓的矛盾。维特鲁威理论代表着是正统建筑学,价值取向相对单一,但是现实和媒体中充斥着多元的当代建筑实例,前者并不能作为后者解读的基础,这会不会让初学者困惑?
“空间”一节,特意强调了空间对于建筑的重要性,并把重视装饰与重视空间作为区分“古典”与“近代”的分界线。对建筑史与相关概念如此简单的定论,容易误导初学者。装饰在当代建筑依然占有一席地位,空间的概念也从远古开始一直伴随着建筑,只不过启蒙运动后这一抽象词语才慢慢被建筑师所使用。后面讲了很多具体的设计手法,但没有讲空间作为一个现代抽象概念与设计操作之间的逻辑关系。
最后,“环境”单独作为一节,是值得肯定的,这能够帮助初学者建立整体的人居环境概念。
第2章 建筑基本知识
这一章有点敷衍,名称上为建筑基本知识,实际上讲建筑史,分节上也对应着三本建筑史教材。内容上只是简单的建筑史片段组合在一起,没有讲清楚建筑史,也算不上基本知识。
第3章 建筑设计表达技法
作为建筑学中纯技法的部分,这部分讲述得最清晰了。但是内容上更多倾向于“表现”而非“表达”。除了工程图纸,主要讲了以“效果图”为代表的建筑绘画。设计中常用的表达工具,比如分析图解没有涉及。
虽然第五章有涉及表达,但这一章实际是把表达从设计中单独剥离出来,而大部分初学者要到日后设计时才会有“用时方恨少”的觉悟。
第4章 形态构成
章节名称中形态一词英文用的是Form,而Form具有类型学的内涵,甚至到路易斯康那成了不可名状的概念。准确来说,从书中主要讲的是形式或者是形状。
我至今还记得大一做构成作业时的迷茫,这依然是国内主流建筑学大一的主要课程之一。为什么要学形态构成?没做过设计的初学者一定想知道,书中只用了一句“如何造型是建筑设计的重要内容”来说明,这不但没有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反而误导初学者把构成等同与造型游戏。事实上,建筑构成本身又与空间、材料、结构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把形态构成作为单独一章来讲述是否合理?
第5章 建筑方案设计方法入门
这一章直接跳跃到建筑设计,首先讲述了讲述了职业建筑师的工作流程,然后把“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排除在1-4年级教学计划之外,重点是“方案设计”。这似乎成为了大部分初学者把结构、设备、经济等技术问题排除在方案设计之外的理由。
书中把设计过程概括为“一草-二草-三草-正图”,并讲述了一个看似非常严密的方法体系。这一切都是以一个成熟建筑师的角度去讲述,而实际操作中也远非这么简单和线性,这是不是又会增加初学者的困惑?
这让人忍不住去思考一个问题:建筑学可教吗?
云盘阅读
以下内容为外部下载链接(百度网盘、阿里云盘等),内容结果来于云盘共享资源的收集整理。若权利人发现下载链接中的电子版书籍或者PDF文档中任何内容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断开下载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