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否一定存在于不断变化的历史当中?
建筑是否需要不断进步,不断改变?
康德式的先验视角
我们不想要新的建筑式样……但是我们想要某种式样……我们有一个旧式或新式建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否拥有真正能被称为建筑的建筑。
在我看来,在今天的大多数建筑师中间有一种对原创性( Originality)的奇妙误解。原创性的表达并不依赖新词汇的创造……一个有天赋的人可以采用任何当前的风格并加以使用……我并不是说他不能挣脱材料或规则的束缚……而是这些自由应该像一个伟大的演说家使用语言的自由,而不是为了特立独行无视各种规则。
约翰·拉斯金 John Ruskin 《建筑七灯》
历史角度的批评无法运用理想且普遍的分析,因为建筑实践从来就不是统一的也不是理想的……其评判也许就个体而言是准确的,然而由于它不采取任何固定立场,因此不能带给我们整体视角。
杰夫里·斯科特 Geoffrey Scott 《人文主义的建筑》
黑格尔式的连贯视角
- 希格弗莱德·吉迪恩《空间·时间·建筑 : 一个新传统的成长》
- 刘易斯·芒福德 《城市发展史》
- Principles of Architectural History: the Four Phases of Architectural Style, 1420-1900
结构主义式的零度视角
今天的建筑师是病态地惯于改变,认为改变是一种追求,不停的追求,我想这就是为何大家要切断“过去”的道理。结果“现在”老是情绪地觉得难以到达而失去其短暂的重要性。我不喜欢情绪地好古,一如不喜欢情绪地技术主义地热切于将来一样,二者都是建立在受传统约束的钟表机器的观念上的。所以让我们为过去而变,也让我们来了解人是永远不变的。我不喜欢情绪地好古,一如不喜欢情绪地技术主义地热切于将来一样,二者都是建立在受传统约束的钟表机器的观念上的。所以让我们为过去而变,也让我们来了解人是永远不变的。
阿尔多·凡·艾克 ALDO VAN EYCK
当把城市看作一种类似于语言的现象,就意味着我们抛弃了城市历史的“发展”观念,而是谈变化变异的修辞理论,谈论“现实品”与营造性的转换。真正的结构理论是不谈“创造者”个人的,由此,我们可能重估古典中国的城市建筑学,多元的阅读使那些陈旧而古老的城市开放,其本身的意义也由 于新的阅读而改变。它不再是一个已经无用,已在死去的历史事实,而是一 个仍在运动着的人类学的事实了,因为任何所谓历史的观念都不可能把它完全表达。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离开了线性发展的时间,而以一种拓朴学意义上的,在模度上自由伸缩,在时间上自由滑动的“一般构造单位”,回到人类学意义上的城市本身。它所參照的,主要是列维•斯特劳斯经过结构语言学改造过的人类学。对城市的存在性语言做一 全面的估计,那种以“某某主义”命名的理论语言就会无的放矢,这里有一种历史一非历史的历史感。
王澍 Wang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