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台与加油站

山东淄博北河东村戏台 © 傅英斌

戏台与加油站

有小伙伴在读书群讨论怎么看傅英斌的这个作品?之前并没有关注,于是快速查阅了这个项目的资料。这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一条新闻:密斯设计柏林国家美术馆新,翻新后重新开馆,被大众吐槽像加油站。

一个是村子里的戏台,一个是城市中美术馆,他们都与加油站产生了关联,只不过一个是主动的,一个是被动。戏台主动采用了加油站的建造方式,作为一种策略,来回应复杂的乡村公共生活和建造条件。美术馆被说成像加油站,因为大家觉得加油站是毫无美感的。

事实上,两者都指向一个问题:戏台和美术馆能不能建成加油站的样子?他们以相似的方式存在,没有人会去质疑一个加油站,但会有人去为难一个美术馆。说到底,是标准的问题。

来源:Archdaily

建筑的标准

一个关乎道德标准的问题;缺乏真实是不可容忍的,我们会在虚假中灭亡……宗教慢慢变得只剩下空壳,坠入尘埃。房子也终将倒塌……那部由过去四千年的条例和章程积累而成的建筑法典,和我们已经无关,所有的价值已经被重新评估。

《走向新建筑》

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的最开始就是探讨这个问题,宗教的力量式微之后,建筑的标准由什么来定?作为尼采的信徒,柯布西耶喊出了同样的口号:一切价值都要重估。基于拉斯金和路斯的道德标准,柯布西耶提出了自己的标准:风格、符号、形制、历史范式这些都贬值了,而有价值的是抽象的形体、几何构成、平面秩序、当代的技术和真实的生活。这也成为了当代建筑师主流的标准。

按照柯布西耶的标准,住宅与宫殿并无差别,戏台与加油站也毫无差别。普通人的房子可以盖成宫殿的样子,宫殿可以盖成工厂的样子,所以戏台当然可以盖成加油站的样子。

在密斯的标准中,柯布西耶所推崇的体量与光影游戏是毫无价值的,有价值的是细节与结构秩序。哪怕美术馆和加油站看起来毫无差别,只要被清晰的建造,它就是神庙,因为上帝没死,它存在于细节当中。

一千个标准与一个标准

我们可以发现,柯布西耶的标准与密斯的标准,存在细微的差别,但这种差别不足以让建筑师抓狂。而建筑师的标准与大众的标准之间有着不可消解的矛盾,所以很多所谓优秀建筑作品大众并不买账。

在大众那里“风格”依然是有价值的,甚至占主导地位。他们觉得,空间可以平庸,结构逻辑可以不清晰,构造节点可以混乱含糊,但风格一定要明确,可以用来被谈论,可以作为文化符号来消费,可以用来打卡发圈。

如同道德一样,一千个民族,有一千个道德标准。尼采说若要想寻求一个普适的道德,人必须成为桥梁而不是目的,成为连接动物与超人之间的桥梁。

那如果建筑师想寻求一种普适的标准呢?

焚毁你所爱的,爱你所焚毁的,柯布西耶如是说。

我爱那样一种人,他不愿具有太多的道德。一个道德胜于两个道德,因为一个道德是扣住命运的更牢固的结。

我爱那样一种人,他的灵魂很慷慨大方,他不要人感谢,也不给人报答:因为他总是赠予而不想为自己保留。

我爱那样一种人,他的灵魂过于充实,因此忘却自己,而且万物都备于他一身。因此一切事物都成为他的没落的机缘。

我爱那样一种人,他们全像沉重的雨点,从高悬在世人上空的乌云里一滴一滴落下来。他们宣告闪电的到来,而作为宣告者灭亡。

瞧啊,我是闪电的宣告者,从云中落下的一滴沉重的雨点:而这个闪电就叫做超人。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打破“学院”,打破柯布西耶学派,正如打破维尼奥拉学派,我恳请你们!

没有程式,没有技巧,没有窍门…… 我希望,你们对任何事情都是开放的,而非像个杂货铺的老板那样在自己的专业上固步自封。

勒·柯布西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