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8基本是面阔七间,进深三间,但中部有特殊的处理:缺少当心间左右四内柱,而在南北中轴上布置二柱,于是在中部形成了东、西对称的两处集中的使用面积。对照古籍,这可与宾主西东相对就席的实用要求相适应,也便于“东序西嚮”、“西序东嚮”设馔之类的安排。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两头向内数第二间中间各增设一柱,平面位置恰处于四角分角线的交点上。这样看来,此柱可能是四阿屋盖脊檩两端的支点,也是四角斜梁(45°人字木)的顶部支点。这两东、西二柱,应该就是周人最早所指的“楹”。它与当时的礼仪有关,是宾、主在堂上就坐的标志。这就有必要特别增强其稳定性,前述东、西两堵版筑隔墙可能主要是为此而设的。台基四周设砾石散水,似可作为屋盖四注排水的佐证。
杨鸿勋《建筑考古学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