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国清寺建筑

作者:葛如亮 提要:国清寺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本文介绍和分析了近两百多年来所形成的国清寺建筑特点,并提出今后修缮规划的一些设想。 天台山:三百里群山散布着华顶、琼台之胜、石梁、铜壶之奇。层层簇簇的山势向南绵亘到天台县城北四公里处,拨起了五座小山峰,从东西北三面环抱着一块足有十多万平方米的敞旷之地,自然地形成了天台山的南大门。这里就是佛教历史上天台宗的中心——国清寺所在之处。 公元804年(唐德宗贞元二十年),日本最澄法师渡海来到天台国清寺,尊天台宗士世道邃、行满为师。最澄回国后,学者日蕃教风盛播,把日本的比睿山改名为天台山,延历寺改名为国清寺。一千多年来,隔着一个大海遥对着两个天台山和国清寺,在宗教、文化、建筑等方面相互影响着。由于天台宗在日本有相当大的影响,解放以来,平均每隔两三年就有日本代表团西渡而来。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保持着如此密切的关系,天台山国清寺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起着相当的作用。 但由于它僻处东南一隅,交通不便,历来对它的建筑很少研究,历史上关于国清寺建筑的记载也很少。今年四月,为《建筑与自然》研究专题路过天台,惊奇于它在清规戒律如此森严的宗教建筑中,竟然在不少地方设计得轻松自如。这样的基地自然环境,确属难得。于是留住数天,有一点规划设想。现把粗浅所见作些介绍分析。 一、历史 国清寺始建于公元598年(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天台宗创始人智顗在建寺之前一年就去世了,“不见寺成,瞑目为恨”(《智者大师临终遗晋王书》)。最早的国清寺原址还看得出一块东西四十米、南北二十米的平地,位于现在寺址围墙以北大约一百米的地方,处于五座小山峰之一——八桂峰的山坡上。 大约公元845年(唐武宗会昌中),寺毁。到851年(唐宣宗大中五年)重建时,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写了“大中国清之寺”六个大字,刻在原址东部山岩石壁之上,瘦挺清劲的字体至今清晰可见。去年就在这块地里又发掘出了唐代的瓦当,可知这确实是建寺初期的原址。隋唐时期,国清寺的主体部分基本上停留在半山腰这块并不很大的基地之上。...

科莱山宿舍 Collegio del Colle

Collegio del Colle 是意大利著名建筑师 Giancarlo De Carlo 设计的一组学生宿舍,位于意大利乌尔比诺的山丘上,建成于1962年至1966年。以下是关于...

多尔住宅 Dower House

由 Boyd 为 Baker 的岳母设计的小型住宅,采用与主屋相同的石材,遵循正方形布局,但有一个贯穿其中的自由形态石墙。

贝克尔住宅 Boyd Baker House

原业主 Dr. Michael Baker 是一位数学讲师,他希望房子能体现对几何计算的热爱,因此整个建筑以“完美正方形”为核心,围绕一个中央庭院布局,庭院被 12 个石制圆柱环绕,顶部是浅金字塔形屋顶。Baker 要求“尽可能多的空间”,Boyd...

费瑟斯顿住宅 Featherston House

Featherston House 是一个宽敞的开放式空间,采用 Boyd 标志性的棕色砖砌结构,几乎没有内部隔墙。整个建筑围绕一个中央烟囱展开,设有多个平台,每个平台都有独特的氛围和功能。建筑的屋顶采用半透明的聚碳酸酯多孔板,允许柔和的自然光全天候透入,照亮整个空间。房子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南侧的玻璃墙不仅提供了充足的光线,还让居住者能够欣赏到公园的树木景观。此外,建筑的设计还融入了自然通风系统,通过平台上的三个通风口从“冷室”引入空气,为房屋通风。

赫宁学校 Herning School Center

建筑特点 项目意义 尽管该项目未能完全建成,但其原型建筑展示了其适应能力,其用途在多年间从办公室转变为住宅、艺术画廊或手工艺工作室。这表明了 Utzon 设计的灵活性和前瞻性,即使在用途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建筑依然能够满足不同的需求。 Herning Eksportskole 是...

文德西尔卫校 Health School in Vendsyssel

Jørn Utzon为Hjerteforeningens Sundhedshøjskole, Vendsyssel(位于Vendsyssel的丹麦心脏协会健康学校)设计的方案虽未建成,但具有重要的设计价值。 模块化与灵活性:乌松的设计方案体现了其“加法建筑”理念,即通过模块化单元的组合与叠加,形成有机的建筑群。这种设计不仅赋予建筑灵活性,还能根据需求进行扩展。 独立单元与整体性:每个建筑单元都有独立的屋顶、尺寸和照明设计,但通过共同的结构元素(如门高处的梁)连接在一起。这种设计既保证了每个单元的功能独立性,又形成了统一的整体。 自然与光线的融合:方案中建筑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强调自然光线的引入,营造出舒适且富有韵律的空间。 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建筑的结构设计直接服务于功能需求,屋顶可以自由造型以捕捉所需光线,而结构集中在边缘,避免了中间支撑,使空间更加开放。

森斯比克展厅 Sonsbeek Pavilion

展厅由六面浅灰色的通风砖墙组成,形成走廊和半圆形空间。墙壁支撑着一个透明的屋顶,允许漫射光线进入。 建筑理念 :范艾克倡导 “人性化建筑”,圆形和曲线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亭子的设计反映了这一理念,尽管空间紧凑,却营造出一种活泼、友好的氛围。 重建 :原始亭子是临时的,展览结束后被拆除。2006 年,它在克勒勒 –...

观念 Concepts

摆脱主题内容,返回画面,这确实对传统观念起到了瓦解的效果,使绘画的职业性与技术性的实验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就其对建筑学的影响而言,也反映在诸如包豪斯那样的学校的教程中,像工程师那样对真实的物质材料做大量的职业性探索,以主题内容与风格流派挂帅的建筑史课程被取消了。在同时期的中国建筑学中,我们也欣喜地看到类似《营造法式》这类纯职业著作的抢救与整理的工作,遗憾的是,这里面几乎不包括任何观念上的现代转型,至于以后的建筑学与建筑史的研究,受主题内容与风格流派这类的观念束缚深重。 现代艺术在摆脱幻觉艺术的表现之后,在逐渐使自己摆脱了艺术的本文结构之外的一切外部因素之后,就开始经历现实的真实性与虚构的真实性的冲突,独断的形式主义与相对的形式主义的冲突,审美与体验的冲突,一种多少有些天真、幼稚的客观、科学的态度与实验性态度的冲突。 前者为自己勾勒了一条从返回平面到摆脱平面,走向立体空间的发生学轨迹,并制造着一种关于“真实性”的神话。后者则逐渐发展出一种不确定的态度,一种对现实的人为构造性的认识,一种对绝对的“真实性”的创造性的不信任,一种对人们固有的关于体验的观念的挑战方式,以及同时性的,非发生学的艺术观。 王澍 Wangshu 构成主义 Constructivism 构成派艺术家对工业结构的形式摹仿也许天真幼稚,但这对现代工业材料的形式化贡献菲浅,更重要的是,工程技术是一种非博物馆所能承纳的东西。选用这些真正的工程材料,对赤棵的形式进行实验室的操作,不仅把艺术封闭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这种意图创造博物馆化的典型形式本身就是陈旧的艺术主题的新式变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