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波利斯拼贴宫 Persepolis Palace H 

台地的西南角,薛西斯宫的西边,可能曾经是阿尔塔薛西斯一世的宫殿所在地,但现存遗址为一个居住结构,由一位不知名的后阿契美尼德后裔使用的旧的建筑材料和装饰拼凑而成,这些材料和装饰品来自台地上的旧结构。

  

塔尔欣石庙 Tarxien

马耳他,宗教围绕着古代的母神崇拜。然而,马耳他不应被视为更原始的地方,而应被视为一个女神崇拜不仅存在而且兴盛的地方。马耳他也不太可能完全孤立。事实上,大量的寺庙远远超出了当地居民的需要,这意味着该岛是一种宗教目的地。人们来到岛上寻找神谕,与祖先交流。仪式似乎包括睡觉和做梦。 寺庙的内部空间是由他们自己的石头定义的。外墙和内墙之间的空间被泥土和碎石填满,整个空间被堆砌起来,形成内部洞穴的假山。这些空间是如何盖屋顶的,目前仍存在争议。



半坡F1

是这聚落的晚期建筑,现存平面南北长约10800,东西残长10500。出入口在东部中间,宽约1000。室内外大致等高,周围墙壁部分保存完整,墙高距室内地面500,墙厚900~1300。墙内有若干不整齐的柱洞,转角处较密集,柱径70~250不等,一般约150-200,深300~700,这些都是加强矮墙承受屋盖荷载的支柱遗迹。遗址内西部有两只完整的大柱洞,外附残破的经过烧烤的“泥圈”。二柱洞从“泥圈”外皮计算,南北净距4500。南柱洞直径450,深700;北柱洞直径470,深500。另于南柱东部大约等距处,残存一个已遭破坏的大柱洞,从底部炭化痕迹看,直径400,复原应为对称布置的四个中心柱。柱洞外围有“泥圈”,实为柱身防火涂层的残迹。泥圈”南北较长,侧端呈残断面并有横向构件遗痕,从发掘记录看来,西向也有小洞及明显的断痕。此外,沿中柱轴线一带并发现若干属于此建筑的小柱洞以及两面光”的“烧土”残块。由此可知,这座建筑原系沿柱南北及东西皆有墙壁分隔。 前部厅堂、后部卧室的布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一个“前堂后室”的实例。“大房子”的出现,使原始聚落的建筑群形成了一个核心,它反映着团结向心的氏族公社的原则。当原始公社解体,奴隶制确立之初,原始社会所留下的建筑遗产中,最高水平的“大房子必然被奴隶主所霸占,使之发生质的转变,从而出现历史上第一座统治阶级的宫殿。 《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



半坡 F24 Banpo

大柱洞已略呈柱网,初具“间”的雏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例,它标志以间架为单位的“墙倒屋不塌”的中国古代木构架体系已经萌芽。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中间一列四柱洞大致在一直线上,约反映了脊檩已达两山,即四柱等高。据发掘记录,遗址中部偏南一带,有与南墙平行的草筋泥残断直达东墙(西端残缺)。残墙两面涂泥,共厚260,中间有南北向扁洞(约70×20),应是板椽遗迹,可证敷泥屋盖为南北两坡(室内地面未见沟漕和小柱洞的墙基,可知室内无隔墙)。 入口宽敞,但门内外均未发现缓冲处理或遮挡结构的痕迹,看来似乎门口已釆用不固定的掩闭设置,诸如苇编的帘、席或枝条编笆之类的挡板。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



半坡 F22 Banpo

北美苏必利尔湖附近阿吉布洼(Ojibwa)部落的印第安人住房也有类似的形式(其内部无隔墙,也是火塘居中,一般常供两个或三个对偶家庭共同使用),对照来看,半坡的创作更为优胜。首先是入口的处理,遗址入口处也有木骨遗迹,推知门限高若槛墙,可略起掩蔽作用,也可减少地面尘土吹入室内。另一特点是,门内两侧设隔墙,墙后形成适于卧寝要求的隐奥空间。



建筑先例 Anteriority

使死人复生是为了赞美新的战斗,而不是模仿旧的斗争。 Die Auferstehung der Toten soll neue Schlachten preisen, nicht alte nachahmen.



马赛公寓 Unité d’Habitation à Marseille

交付仪式致辞 勒·柯布西耶 1952年10月14日 部长先生, 我荣幸、喜悦、而骄傲地将这个尺度相当的居住单位交付您的手中。今天,一种现代的居住形式首次得到表彰。这是一项受命于国家的委托,不羁于任何现行的规范。 1947年10月14日奠基,今天,1952年10月14日落成:这日期的一致完全出于偶合。 我感谢发起这次实验的法国政府。 我感谢助过我们一臂之力的全体重建部部长(7位)。我感谢这几年在位的克劳迪斯·佩蒂先生,感谢他的果敢,他的英明,以及他始终不渝的支持。 我要感谢我的合作者、工人以及承包商——我感谢帮助我们的人,而非那些从中作梗者。 感谢所有在座的我的亲密的协作者,我的朋友——我们小组中的那些年轻人,他们全心投入工作,他们构成我真正的家园——我的助理沃根斯基(Wogenscky)、我的主管Ducret、我的秘书、我的绘图员、建筑师和工程师们。没有他们的忠诚和正直,这样的作品将永远不可能完成。他们有信心,有信仰,有热情,凭此便可扫清一切障碍。 作品就在眼前:尺度相当的居住单位矗立于此,不受规范的羁绊——糟糕的规范。它是根据人的尺度,为人而建。 它拥有现代技术的强健根基,散发着钢筋混凝土新的光辉。 它集结了现时代惊人的资源,将其投入家庭的炉膛——社会的基础细胞。 1947年10月14日,有政府的几位官员出席,在满心狐疑的寥寥数众面前,建筑的第一块基石奠定了。一片冷漠和奚落。地面上,钻井机开动了钻头,它将下钻15m,穿透冲积层,到达实土层。 1946 年,我们从法国首任重建部部长Raoul Dautry先生手中接过工程的委托。 居住单位这一主题的出现,要上溯至1907年,第一次参观托斯卡纳的艾玛查尔特勒修道院。1922年,我在秋季沙龙“一座300万人口的当代城市”中呈现了这一主题——“别墅公寓”。1925年,它再次出现在新精神馆。30年不懈的努力,这一主题从始至终贯穿了我所有的研究(大大小小的城市化方案)。 战争结束,现实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事实上,我们的理论将付诸实践。已经完成了两份方案(两份相当漂亮的方案):圣迪埃的城市化,拉罗歇尔—帕利斯的城市化。 于此,尺度相当的居住单位是构思的关键。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和潜在价值,城市的规划才得以改观。 一个真正的奇迹!圣迪埃的方案使人兴奋不已。是的,方案充满对人的关切,充满对风景的敬意,它洋溢着一种强有力的造型美,这是形体的音乐,是几何与自然联合的交响。出乎我的意料,圣迪埃的规划在美国受到了热情的欢迎。出于友好钦慕,他们将这个规划视为法国战后重生的证明,以巨幅图片的形式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各个城市巡展。 然而,与此同时,重建部的负责人、市政委员会、工人、工会、劳动者联盟以及大大小小的家庭,他们在最初的欣喜退却之后,开始满心憎恶地排斥这一规划:“您绝不能让我们住进这样的兵营!” 圣迪埃的规划包含了8个“尺度相当的居住单位”,每个可容纳2500名居住者——他们的家在被占领期间毁于德军3天3夜系统的轰炸。以一种前所未见的布局方式,这些尺度相当的居住单位将彻底改变城市的面貌。其中每个居住单位将为它的居住者带来今天马赛公寓为它的住户提供的一切。 1952年10月14日,马赛公寓落成,它的居住者从四面八方汇集过来,联盟迅速形成,这是一个真正的非政治的垂直公社,旨在捍卫作为人的权益,发展作为人的价值……这个联盟的章程是: a)创建并发展居住者之间的友好联系; “马赛公寓 Unité d’Habitation à Marseille”



坦比埃多 Tempietto

这是自古代以来,第一个有柱廊环绕着内殿的建筑,这也是文艺复兴时期第一次,把罗马的庄严这一深沉的感觉,在厚重的墙壁以及圆柱体内侧和外侧深嵌的壁龛中充分的表现了出来。与15世纪那些“平直”、限定空间、柱式在其中只被作为浮雕使用的墙壁不同,伯拉孟特的墙壁被构思成三维立体的,就像一个立体的雕塑。它们随着空间移动,对其推力和压力做出反应,显得可塑和顺从。这个小型建筑产生的强大有力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这一厚重的品质,也来自干其圆柱形内殿,以及其托斯卡纳多立克列柱围廊,还有檐壁不加修饰的质朴所产生的冲击。罗马强烈的阳光,掠过圆柱的柱身,从内殿墙上和鼓座上的壁龛中照进照出,使得其体量显得更加强劲有力,这一效果,可以追潮到菜昂纳多,达芬奇的影响,他用文字和图例,展示了用光线和阴影来造型,以获得立体形式的方法。 马文·特拉亨伯格 Marvin Trachtenberg



圣安德鲁教堂 S. Andrea

这一设计结合了凯旋门的形象与古典神庙正面的形象。巨大的壁柱从台座一直延伸到檐部,把横向和纵向的开间统一起来,这可能是阿尔伯蒂最具有预言性的创新。它从里到外赋予了这个建筑以体量庞大的感觉(这种手法同样也在内部被使用),相比较而言,它使伯鲁乃列斯基晚年的建筑显得精致、柔弱,甚至有点“哥特式”。看着圣安德鲁教堂,人们就可以理解阿尔伯蒂所取得的突破,对盛期文艺复兴建筑做出了多么大的贡献。这里没有哥特式建筑的回音,也没有后古典时代对古代建筑之英雄精神的误解。 内部的设计,以罗马的马克森提乌斯巴西利卡为基础,用巨大的中殿和深陷在侧面空间上的宽的开口,来取代早期基督教时期的巴西利卡,以及其文艺复兴时期的继承者,诸如圣洛伦佐教堂和圣灵教堂这样的巴西利卡式教堂。由柱形墙壁和有定间隔的独立的通道以及扁平屋顶组成的三走廊教堂的传统体系,现在被一个由巨大的简形拱顶所覆盖的中殿所代替,中殿被一些小礼拜堂所限制,小礼拜堂的屋顶,是由扶壁支撑的横向拱顶。与罗马最宏伟的纪念性建筑一样,其中殿的空间是完整统一的,临街的视线没有被阻碍,其尺度宏伟壮观。为了突出小礼拜堂之间巨大的柱墩,阿尔伯蒂选择了正立面凯旋门的样式,因此构成了一种内部与外部交相呼应的态势。小礼拜堂拱上的边框,是一个从入口一直延伸到交界处檐部的壁柱,也是拱顶的起拱处。这个设计在概念上如此高贵,成了16世纪一些最伟大的巴西利卡,包括圣彼得教堂和耶稣教堂的范本。



圣弗朗西斯科教堂 S.Francesco in Rimini

阿尔伯蒂 Leon Battista Alberti 1450 这项工程为14世纪的一座哥特式教堂进行一次现代扩建,即使还在其处于未完工状态的时候,圣弗朗西斯科教堂——在人文主义者的语言当中,它被叫做马拉泰斯蒂亚诺神庙(Tempio Malatestiano)——就被认为是历史建筑的一个转折点。 通过这个建筑,阿尔伯蒂使早期文艺复兴建筑脱离了伯鲁乃列斯基的风格,而步人了一个在图像特征上清晰借鉴古罗马样式的阶段。在他长期驻留罗马期间,以及在他的旅行当中,阿尔伯蒂可以系统地探究大范围内的罗马建筑,这个条件是伯鲁乃列斯基不可能具备的,因此,这使他能够重新创作精确的罗马建筑图像,例如石墩上的拱廊、凯旋门、圆穹顶、巴西利卡、神庙、浴室,并且以一种自由但仍然权威的方式来使用它们。他把哥特式的圣弗朗西斯科教堂包裹在一个文艺复兴的外壳当中,来满足宫廷成员建造一个辉煌显赫的纪念性建筑的野心。 侧面是用于墓葬的拱廊,在那里,在建筑外部的侧面,深陷的拱形壁龛由巨大的柱墩支撑,起拱线处坚固的檐口,使柱墩显得格外醒目。 正立面下边部分的设计,令人想起凯旋门的形象。如果中心拱侧面由墙围起来的区域,仍然保留它们最初那样弯曲的结构,不经过连续的方形底座而直接连到地面,那么使人产生这是一个凯旋门的幻觉就会更加的强烈。尽管如此,这个建筑三部分一组的开间、有四槽的半柱以及不完整的檐部等,仍然很像那些在许多保存至今的罗马半圆形拱门阁楼部分下面看到的情形。里米尼是罗马帝国时代一个著名的外省前哨基地,那里曾经有高贵卓越的奥古斯都拱形建筑,这启发了阿尔伯蒂,他在圣弗朗西斯科教堂附墙柱修饰丰富的柱头旁边添加了厚重、以花环作为边框的圆形装饰。厚不透光的墙体,在罗马建筑中是一个完整的元素,也被阿尔伯蒂所恢复:他用一排叠加的柱子和修饰性的浮雕,把正立面已经非常强有力的石头块加厚,并用向外凸起的装饰,来强调侧面拱廊墙壁的厚度。 马文·特拉亨伯格 Marvin Trachtenberg



圣米尼亚托教堂 S. Miniato al Monte

始建于公元1018年 佛罗伦萨城郊 圣米尼亚托的立面让人对建筑内部的情景有所准备,这是通过它多彩的古典元素,以及立面底部盲拱与嵌板凹进之间的互动所造成的。这个立面有自己的内在逻辑。立面的第一层形成强烈的横向延伸,为立面整体提供一个坚实的底座。第二层从贯穿一层的横楣上轻松地升起,第一层的古典雕饰现在被压平成为浅的族板装饰和高壁柱。相邻两个壁柱之间有一种反建构的元素——弯曲的柱顶过梁状构造——相连,这是一种鲜明的信号,透露出罗马风与真正古典风格之间的距离。这一对长方形的组合元素在两个灵巧的、掩盖了侧廊墙面的斜角面板之间升起,实现了非常困难的侧廊墙面与中殿天窗区域的转换,并且形成了一个框架包围着立面的中心主题光彩夺目的马赛克基督像。第三层复杂的镇联图案是完全平坦的(除了角上奇怪的小男像柱以外),但是其上部覆盖着强壮、细节丰富的檐口,它是整个设计的结尾。上面的两层一同形成了升起在高处的一个类似古典神庙的图像。 马文·特拉亨伯格 Marvin Trachtenberg 圣米尼亚托教堂是一个中型的,非穹顶式的巴西利卡,它的内部被墩柱和分隔拱券划分为三个宽大的开间。每个大开间都由三个小开间(不是通常的两个小开间)组成,这些小开间由古典柱式支撑的圆拱限定出来。这个和谐的三开间设计的东部开间更为复杂,它的地面比中殿低,通过下沉几步台阶的高度形成一个大厅式地下室。在地下室的上面是高大的、中心位于半圆后殿中的唱诗厢。整个内部空间的重心被吸引到后殿丰富的、面板嵌饰的圆拱以及半圆穹隆的马赛克铺装之上。即使是只用普通石料,这个室内就已经很吸引人了,但是因为使用了大量光亮的,真实或虚假的大理石外壳,并且在宽敞的空间比例中运用复杂的几何构型,整个教堂显得更加令人惊叹。 马文·特拉亨伯格 Marvin Trachtenberg 圣米尼阿托教堂向我们展示了某些创新:四叶草形平面的墩柱和横向隔拱将教堂在纵深方向上分为三个隔间,东端被抬高的部分有一个面向教堂中堂开敝的地下室,其内部包括圣徒的墓室。组合墩柱之间的中堂连拱廊由成对的圆柱构成。这种划分可看做是在分隔空间中使用拱券这一理念的序曲,同时也是对巴西利卡式的一种脱离,因为在巴西利卡式中由圆柱和拱券构成的纵深空间是没有分隔的。在室内和室外新出现的黑白相间的大理石镶板和饰带在哥特时期的意大利有进一步的发展。半透明的大理石取代玻璃构成圣殿的窗洞。露明的屋顶也被涂妆上明亮的色彩。 《弗莱彻建筑史 Banister Fletcher’s 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育婴堂 Ospedale degli Innocenti

始建于公元1419年 14世纪托斯卡纳的公共建筑,常常被设计成有拱的柱廊,伯鲁乃列斯基为育婴堂保留了这一外观,但他去除了承托柱子的老式的栏杆,把多边形的柱身变成了圆柱体,把已经成为固定格式的“压叶”柱头,变形为丰富的科林斯叶饰。他把旧的形式,翻译成一种新的古典方言,然而,他的灵感,更多地是由在诸如洗礼堂和圣米尼亚托教堂等佛罗伦萨罗马风建筑中发现的古典化细部所激发,而不是古代的原型所激发,伯鲁乃列斯基对其进行了全新的改造。 育婴堂正立面的清晰性和一致性,在构成一个整体之各个部分的檐壁、檐口和底座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一个有九级梯步的平台(在伯鲁乃列斯基去世后建成),承托了一个有九开间的拱廊,在每个开间中央的正上方,有一扇带山墙的窗户。拱廊的两头原本各有一个以科林斯壁柱作为构架的封闭开间,对其加以平衡,这样的安排强调了设计的对称性,而每个开间上面的帆拱则加强了其正方形的规则性。不仅是设计的清晰性和其比例后面的科学性,使育婴堂显而易见地与古代风格的共鸣,而且其古典化细部上精致的雕塑,也可归因于伯鲁乃列斯基早年作为雕塑家和金匠的技艺。 马文·特拉亨伯格 Marvin Trachtenberg



比萨大教堂 Cathedral of Pisa

1063年 佛罗伦萨罗马风建筑的特征是绷紧的、多角的体量、理性规整的细部处理以及明确细致的古典细节。在佛罗伦萨罗马风建筑中,二维的长方形是装饰的主乐调一理性而抽象;但是在比萨,大量使用在立面上的是拱廊,特别是开放拱廊以及豪华的条纹墙面。 比萨钟塔相当于把大教堂的平立面转化为圆柱形,实体基座支撑着6层开放连拱,它们像蕾丝一样围绕着钟塔中心被掩映住的圆柱形支撑墙体。 洗礼堂正形成了大教堂主题的另一种变形。在这里,伸展的体量、装饰化表皮以及教堂实体表面的连拱都被重新组合。建筑的体量感被集中成为一个覆盖穹隆的圆柱体,一个圆锥形屋顶穿透了穹顶。它们覆盖着一个精美的、有着双层结构的室内空间。 马文·特拉亨伯格 Marvin Trachtenbe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