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井 Void

斯蒂文·霍尔 Steven Holl. 柏林图书馆 1988



光 Light

亮度 温度 把光当做一个问题提出,本身就是重要的,对人而言,没有什么光是真正自然的。光是文化的,它里面包含着意识中的复杂的喻意与表现的手段,在传统艺术中,从绘画到建筑,光的存在都依附性的表现,光的本身反而是次要的,它只是为了制造有寓意的幻觉,于是,它与透视,运动,空间都凝结成一种复杂又固定的常规。从印象派开始,才有一种直接的光的审美,轻松而简洁。模糊的印象细碎的色点,把人的注意力拉向画面,拉向光本身,无需猜测也无需解释,也正是在这种对光的幻觉的追求中,画家重新看到了画面的平面性的现实性。 王澍 Wangshu 黑暗中的意识:嗅觉、触觉、味觉、幻想——这些并不够。我们需要看见。但人需要多少光亮来过活呢?又需要多少黑暗呢? 彼得·卒母托 Peter Zumthor 光与结构 光与材料 光与形体 光与空间



网格 Grid

网格首先是一种概念性的投机。尽管看上去似乎不偏不倚,对曼哈顿岛而言,网格实际上意味着一种处心积虑的程式:无视地形,无视现存,将心智的建构凌驾于现实之上。它的街道和街区的编排宣示着,它的真正野心是驯服自然——如果不是泯灭自然的话。所有街区都是一律:即刻,它们的同一性就摧毁了指导传统城市的刻意分化的系统。网格使得建筑史和先前都市主义的老生常谈无关紧要了。它迫使曼哈顿的建设者们推展出一套形式准则的新系统,创生出使一个街区有别于另一个街区的策略。网格的二维法则也为三维上的无法无天创造了无上的自由。网格定义了控制与放纵之间的新平衡,借此,城市可以同时既有序又灵动,成为一座整饬混乱的大都市。 雷姆·库哈斯 Rem Koolhaas 抽掉了过于确定的内容的网格十分接近现代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观念:在有意义的生活方式的生产中,重要的不是语言成分的内容,而在于语言成分的区别本身。意指过程的不及物性,也就是各语言成分在能指层面的等价性。它们都服从一个原则:最小区别的原则。网格就是一种等价性的场所分布,就是经常被我们所遗忘的城市本身的揭示之物:没有为特定事情提供特殊场所的框架。如果为特定的事情提供特殊的场所就是以往城市建筑的基本含义,那么,网格只与类型有关,与一种反建筑,甚至是建筑消失的城市有关。 米利都城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是西方记载最早的网格城市,更在于建设者深知网格是在自然中人工制造意义的工具。在这个小城,网格从平地爬上陡峭的山岩,即使这样,它也完好无损。从这层意义上说,米利都是西方城市史的现代,雅典是它的后现代,罗马就是它的拼贴与解构,甚至可以说,这三座城市就是一座城市的三种变体。 长安模式在类型学上的价值必须重估,在这种语言里只有诸行动类,而无诸特定的事情,这种语言大大简化了语法。受巴尔特的启发,我们也可认为长安没有中心,它的确有一个占据城市约1/4面积的皇宫,但很少有人可以真正进去,对普通市民来说,它是城市中心的一个空虚:一个不在场的场所,可以寄托无尽的想象。上述两个原则在语法上贯穿全部中国城市史,如果说长安是现代的,宋代就已经是一个后现代时期,而明清城市园林在世界模型的意义上实验着解构,在不同的文化语域里,它们已经是象针脚一样插在城市之中的拉维特公园。 王澍 Wangshu 曼哈顿的网格规划与其说是一个交通系统,倒不如说是调控土地使用的工具。曼哈顿的网格展示出不可思议的前瞻性。希波丹姆也理解希腊的城市系统,他设计了城市的物理形态,使之能够成长。实际上,希波丹姆的主要贡献是设计出的城市形态能够充分适应漫长岁月中的成长和改变。 瑟吉·沙拉特 Serge Salat 20世纪20年代的现代建筑师努力摆脱历史风格,新的建筑范式——通用空间、柱网、可移动的墙面以及不对称和非等级秩序取代了历史建筑范式,这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创造一个更加平等的社会建筑而努力。虽然他们成功地创造了一种新的建筑,但这种新的建筑是否对社会秩序有任何改善作用值得怀疑。他们的成功之处并非完全是无意的,而是为一种功利主义的建设方式提供了一个模式和理论基础,然后这种模式被社会的经济力量所侵占和贬低。 博塔努力克服由此造成的中心感和地方感的丧失,重新引入了轴心和中心感。也许最矛盾的是密斯,他将古典对称重新引入他的晚期作品。由于他的玻璃钢建筑及其无差别网格的非物质化性质,以及他拒绝表达空间的垂直维度,空间从未被包含,也没有等级制度的表达,因此中心感被颠覆。 在新的纪念性表达上,最令人信服的是勒·柯布西耶和路易斯康。但是,尽管两人都重新引入了巨大的集中式空间和轴线规划的变化,但他们的作品中仍然存在着强烈的矛盾心理,他们明显回避中心的表达。虽然两位建筑师的作品都提供了强有力的图像,但这些形式通常来自于功能元素的纪念碑——屋顶、坡道、楼梯塔楼;结构和服务元素。 在勒·柯布西耶的作品中,而中心则被一个未分化的柱网或交通空间占据。昌迪加尔议会大厦,会议厅漂移到了内部柱子填充的空间的边缘,并偏离了垂直方向30度,完全颠覆了中心感或游行队伍的感觉。同样,拉图雷特修道院的庭院被走廊纵横交错,否认了它通常作为中心焦点的历史角色。路易斯康的达卡的议会中心在中央大会堂周围重复一系列几乎相同的建筑体量,颠覆了立面和入口清晰分层的观念,赋予了它在各个方向上的同等重量感。 路易斯康对序列性的强调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特别是在范·艾克等建筑师的作品中。虽然他和其他人非常关心创造一种地方感和人性化的尺度,但他们专注于自由、风景如画的重复单位的排列,并继续对中轴性、纪念性的表达。 Published on the occasion of the MOMA exhibition Mario “网格 Grid”



尺度 Scale

人类抬头就能望见太阳,伸手却够不到树上的果子。 现代主义的工具理性,让以人为参照的物理空间度量占据了权威,反而导致自身的失效,人的尺度成为了不知所指的抽象标准;另一方面,价值理性的缺失,使等级化的物理空间度量体系与“精致”、“宏伟”之间建立了粗暴的象征关系。 当人类陷入尺度危机,就意味着人类在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中都失去了平衡。 anthropomorphism as image or metaphor 度量的工具 vs. 揭示关系的媒介 龙与砂,水与堂,原无二。起一起,便是山。低一低,便是水。 《博山篇》[唐]黄妙应 事实上,人类对尺度的感知,无论自然之物还是建筑,依赖于其所激发的想象,而不是肉眼所见的的真实度量。 约翰·拉斯金 John Ruskin 五个世纪以来,西方建筑都以人为尺度,人的身体比例一直是建筑的事实,但是,由于现代技术、哲学和心理分析学说的发展与变化,做为万物尺度的人的过分抽象,做为一种起源性,现在不能再被支撑,尽管这种观念仍然坚持在今天的建筑中。但实际上,建筑是可以在人之外自为尺度。 彼得·埃森曼 Peter Eisenman 尺度的概念,通常被人们不加区别地仅仅用来表示尺寸的大小,实际上,尺度的概念应该表达一个设计的空间或建筑物是过大还是过小,或者比我们通常习惯的大了还是小了、“大尺度”和“小尺度”这两个形容词所表达的含义与实际的尺寸毫无关系。一些东西特别大或特别小仅仅是因为它们需要如此,这并不使它们一定被认为过大或过小。 赫曼·赫茨伯格 Herman Hertzberger 尽管一座苏州城早已是人口众多的城市,尺度很可观,但它却是小型的……园林做为一种多尺度自由伸缩的拓扑模型,它超越了局部的意义,比一座城市更大……所有的传统中国城市建筑都是主体移心化的结果,与其说它们是以主体的个人为尺度,不如说它们是按照一种社会价值体系的法则而不断变动,互为尺度。 王澍 “尺度 Scale”



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所描述的形式从材料中生长而出,既包括了其限制性也包括了其可能性。 爱德华·福特 Edward R. Ford 《营造法式》最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能够想出一整套规则性的东西,这套规则已经凝聚了文化观念、美学想象、材料做法、预算控制,而且它特别简单,他人能一听就懂。 王澍 Wangshu 文献资料 云盘阅读



色彩 Colour

建筑的真正色彩是天然石头的色彩,我希望能看到这些色彩被充分加以利用。各种各样的色彩,从淡黄色到紫色,包括中间的橘黄色、红色和棕色,都可以利用。各种绿色和灰色也可以得到。有了这些,再加上纯白色,什么样的和谐我们得不到?杂色的石头种类繁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我们需要更鲜艳的色彩的地方,让我们在镶嵌时使用玻璃和受玻璃保护的黄金–这种作品和坚实的石头一样持久,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光泽。 必须记住这一警告:终有一天,这些帮助必然会消失,建筑将像海豚一样死去,人们将依据其无生命的程度进行判断。最好是使用不那么鲜艳但是却更持久的材料。 约翰·拉斯金 John Ruskin 室内, 基于人们对各种颜色特定的反应, 进行了首次”多色”的尝试, 由此提供了”建筑的伪装”, 即, 强调某些体量; 或相反, 削弱某些体量。房子的内部应当是白色的, 可为了更好的欣赏这些白色, 应当衬以精心调配的色彩: 光线幽暗处的墙涂成蓝色, 光线充足处的墙涂成红色; 为了消隐建筑的体量, 可以将墙涂成纯自然的暗赭色, 如此等等。 勒·柯布西耶全集 第1卷 (1910-1929) 中国建筑上色彩之分配,是非常慎重的。檐下阴影掩映部分,主要色彩多为“冷色”,如青蓝碧绿,略加金点。柱及墙壁则以丹赤为其主色,与檐下幽阴裹冷色的彩画正相反其格调。有时庙宇的柱廊竟以黑色为主,与阶陛的白色相映衬。这种色彩的操纵可谓轻重得当,极含蓄的能事。 林徽因 Phyllis “色彩 Colour”



空间体积规划 Raumplan

看这些住宅的剖面,主空间由一组跌宕的“台”组成,每个“台”对应于一个功能房间,彼此依使用功能连缀起来,便于通达、互成观望……自由平面的一大功绩是释放了流线,让人可以游牧方式使用空间。都是大平层,视线问题被简化为水平方向上的远近关系,房间和物品依距离彼此遮挡,线性透视最管用。一旦形成上下错落的“台”,更复杂的视线关系和身体感知就随之而来……路斯的住宅中没有山石、也没有花木,甚至也没谈到与自然的关系(他只谈效率),但空间体积规划应用在住宅设计中,暗含了山水园林的一些设计特征,同时,每一块地坪都是有用的,每一步台阶都不只为制造趣味。它能够实现功能、满足伦理、建立秩序,它就不是文字游戏,而是生活形式;又因为它能表达性格、制造惊奇、唤起远意,因而是诗。 《截取造化一爿山——阿道夫·路斯住宅设计的空间复杂性问题》 莫勒住宅 Villa Moller /阿道夫·路斯 Adolf Loos 穆勒住宅 Villa Müllerr /阿道夫·路斯 Adolf Loos Cala Raumplan house/坎波·巴埃萨 Alberto Campo Baeza 李子林住宅 House in A Plum “空间体积规划 Raumplan”



隐喻 Metaphor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认知的工具,也是一种创造的工具。没有隐喻,人类甚至无法理解时间。或者说,时间也是人类创造出来的。 在追求没有隐喻的语言中,现代主义只容许了两种特殊的隐喻,一种来自语言,另一种来自科学。 安德里安·福蒂 Adrian Forty 我们所讨论的功能-结构的方法有两个理论来源:一是出自索绪尔开创的日内瓦学派的结构语言学,进而由雅克布逊等学者在音位学层面上建立了有影响的功能方法,在人类学,文学理论、艺术理论、电影研究、精神分析以及传统意义上的哲学研究等领域开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世界;另一个则是取自生物学的一份遗产,现代建筑中的功能主义带有明显的生物学功能主义的特征。前者把语言看做一种形式系统,一种分类学现象,并主张一种动力学的分析过程;后者通过不同的途径,也对分类学的价值有所认识。 王澍 Wangshu 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定的内容,会改变话语的结构,从而能最终控制文化。媒介即隐喻,共鸣就是扩大的隐喻。 尼尔·波兹曼 Neil Postman 语言学隐喻——音字词句篇 对于是否可以把建筑学中的要素当做一种“语言”来理解,使我们在关注现代语言学,特别是功能语言学,音位学、符号学发展的同时,特别关注其它艺术领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王澍 Wangshu 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的局限 六书 生物学隐喻——界门纲目科属种 要素/构成/类型/ Elements/Composition/Typology 在18世纪,自然史研究的一个主要工作是进行物种分类,早期自然史学家的分类方法是建立在特定器官的视觉特征的基础之上,例如通过观察雌性植株的花柱,比较其形状、数量、比例和位置,以此作为植物分类的依据,而器官的划分也是基于相似的原则。然而这种从表象着手的分类方法存在着无法体现生命之特征的缺点。拉马克(Jean-Baptiste Lamarck)和居维叶(Georges Cuvier)等博物学家后来在研究动物时基于解剖学提出了另一套办法,他们将生物体视为一个具有层级关系的整体结构,以不同部分所担负的职能以及它们在整体中的相对重要性和所处于的层级,作为划分器官的依据,从而形成了“功能-结构”这两个相互关联的重要概念。这样一种思想方法后来突破了生物学的范畴,为许多学科所用,而“功能-结构”也成了具有普遍意义的一对密切相关的概念。 王正 Wangzhen “隐喻 Metaphor”



建筑中的尺寸:从0.1到1000000

说明:以下尺寸为功能、规范规定的极限值或范围内一取值,而非最适值。部分数值的附加条件已省去,详见规范。 0.2 mm 二类环境钢筋混凝土裂缝宽度限值; 1.0 mm 防水涂料厚度(水泥基渗透结晶型 ); 1.2 mm 防水卷材厚度( 合成高分子类 ); 1.5 mm 防水涂料厚度( 合成高分子类、滚涂 ); 防水卷材厚度( 改性沥青类、无胎); 2.0 mm 防水涂料厚度(改性沥青类、刮涂); 3.0 mm “建筑中的尺寸:从0.1到1000000”



建筑材料的强度

Tension Compression Shear 石材的抗压强度 试件:边长50mm的立方体。 9个强度等级:MU100、 MU80 、 MU60 、 MU50 、 MU40 、 MU30 、 MU20 、 MU15、 MU10。 烧结普通砖抗压强度 试件:10块砖样平均值 5个强度等级 MU30、MU25、MU20、MU15、MU10。 水泥抗压强度 “建筑材料的强度”

 

墙与柱 Wall & Pillars

柱廊只是开了孔的墙而已。Colonnades are nothing (but) a perforated wall. 伯拉孟特 Donato Bramante 与15世纪那些“平直”、限定空间、柱式在其中只被作为浮雕使用的墙壁不同,伯拉孟特的墙壁被构思成三维立体的,就像一个立体的雕塑。它们随着空间移动,对其推力和压力做出反应,显得可塑和顺从。 马文·特拉亨伯格 Marvin Trachtenberg 墙对人贡献良多。墙,凭着厚度和强度,它保护人免于毁灭。然而不久,想要往外望的愿望使得人在墙上挖了个洞,墙觉得痛,说:“你要怎么对付我?我保护了你,让你有安全感——而你却在我身上打洞!”人说:“可是我看见了美妙的事物,我想往外望。”墙于是心碎神伤。 没过多久,人不只是在墙上穿洞而已,而且造一座有洞察力的开口,一座以精致石头修饰齐整的开口,在开口的上端放置一方楣石。不久,墙便感觉良好。 仔细想想,建筑上的一桩重大事件——当墙裂开变成了柱。 路易斯·康 Louis Kahn …如果我们在结构上服从这绝对严格的梁与柱的图解,那么在空间上能创造出如此丰富的多样性则是很有趣的。 《勒·柯布西耶全集》02卷 1929-1934 萨伏伊别墅看起来并不是多么经典或者完美。恰恰相反,它的内部看起来像一个拙劣的设计:柱子和管道突兀的出现在一些房间的中央。 勒·柯布西埃可能的确是以这样一个规则的体系为出发点,但是,在他的设计过程中,他必定感觉到不仅需要用墙来适应柱子的位置,而且相反地需要移动柱子,以取得正确的形象。利用了墙和柱提供的优势条件,两个系统互相为对方留出余地,因此它们彼此为对方创造了自由的条件。 赫曼·赫茨伯格 Herman “墙与柱 Wall & Pillars”



主应力轨迹线 Principal stresses Trajectories

主应力概念 主应力:某一点上的法向应力(Normal force),即只有轴向应力,没有剪切应力。 主应力方向连成的线为主应力轨迹线,分为主拉应力轨迹线和主压应力轨迹线两种,主拉应力和主压应力两条轨迹线在相交的点的切线是互相垂直的。 主应力的思想无论从概念上还是计算上,都比 “结构截面”作用的假想模型要复杂得多, 但是主应力轨迹线比弯矩图和剪力图能更清楚地描述结构是如何作用的。对于不能抵抗有效拉力的材料,如混凝土,主应力路径表明薄弱点在哪,哪里需要抗拉钢筋。 从梁到墙板 弯曲应力的分布不再沿着直线发展,中性轴朝下方移动且接近支承处更加下降。 从柱到墙板的应力变化 弧形壳体的应力 也可画出像壳体一类的曲形构件的主应图。如果曲壳跨在端支撑之间并横向受载,主应力的模式将类似于梁的模式,但壳上的应力呈曲线形。 正如梁的情形一样,两组拉应力和压应力以“拱形”曲线作用。压应力在壳体中心的顶部集中移动,而拉应力在中心的底部分开移动。 洞口对应力分布的影响 可以画出任何结构的主应力的路径图,包括那些弯矩图和剪力图不能描述的主应力。假定一块板里面有个洞,且板在一个方向上伸展。主应力路径清楚地描述了板在承载时是如何表现的。 对于没有洞的板,拉应力的线是平行的,但对于有洞的板,这些线在洞的四周弯曲。由于主拉应力线弯曲,在靠近洞的附近有主压应力曲线。



折板结构

折板结构是个新的东西,不属于历史的形式,在日常用品中只有折叠屏风和手风琴的风箱使人联想到类似的原理,少数植物生长有肋状主脉或扇形叶片。在自然界其他地方还很少看到与折板相似的结构物。因此;难以用历史上的或自然界的类似物体来说明这个概念,一些理论性介绍还是无法避免的,最好是用一系列的模型实验来说明问题。 一张纸由于没有一点弯曲强度,搁在两块板边之间就会掉下来。如果将这张纸沿着它的跨度方向打成许多平行的折,象手风琴的风箱那样,就有了强度。这种形状的纸足能承受百倍于其自重的分量。 如果荷重增大到突变点,这个结构就由于折页下坍。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可制止折页的坍坏,即在纸张的两端用一条硬纸板加强,这张折叠的纸就能承受更大的荷重这是假定加劲搁在支座上面,在折板结构中这类横向加劲板非常重要。 纸模型的性能和足尺结构物相符。但是,必须增强材料的弯曲强度,这就是要同时能抗拉、抗压、抗剪。在理论上,没有理由不用木材。但是,在实践中,很难制造大块的木板,同时板脊和板谷的细部设计太复杂。因此,至今相当少的折板结构是木制的。由于钢和铝的强度高,所用的戴面薄,对于制造折板结构所需要的大尺寸的板,可能会有发生局部屈服的危险,除非采用特制的双层板。在这方面的发展还仅仅是个开端。所以,目前只用钢筋混凝土制造折板结构,它是较理想的材料。 为了易于分析,折板的作用可以分为三部分: 1.左横向,折线之间板的作用 在横向,折板的作用象一个带褶的连续钢筋混凝土板。它横跨一系列一高一低的支点。可以假定那些就是板的支点,因为上面板脊和下面板谷的折角具有加劲作用。 2.在纵向,平行于折线的板所起的作用 折线板脊和板谷作为支座,承当从连续褶板传来的荷重。这些荷重分解成为分力,分力的大小由基本斜板的斜度来确定,折板就是由这些斜板所组成的。这些基本斜板可以假定为互相依靠的薄腹深梁在纵向跨越两个端点支座之间。这些深梁的强度随着板的高度而增加,也就是随着基本板的斜度及其投影高度而增加。如果斜度太小,板作为整体就失去它的有效性。在典型条件中,以简支梁来类推也足够准确,可以实验证明。但是,折板端部的板或是不对称的折板就不能按简支梁考虑。在这种情况下,邻接的基本板的两个边的变形趋势不同,但是这种对向的趋势被板脊和板谷的连续性所抵制。典型空间结构的安全度是比按平面弯曲设计的结构优越,这才真正发挥了作用。 3.横向加劲板的作用 加劲板的作用是将折板在支座处牢固地结合在一起,假如折角被压扁,板的高度将降低,结构将坍坏。最简单而又可靠的加劲板是一个连续的完全封住折板端部的膜板,这种膜板有效地保持折板的形状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