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PPED COURTYARDS︱THE ARCHITECTURE FOR COMMUNITY
李虎 OPEN Architecture
本项目的甲方是一家主要经营虚拟网游的公司,而建筑功能是实现“员工间集体生活和现实的社会交往”。这种虚拟和现实之间有趣的关系在设计概念阶段给您带来了什么启发?
人归根结底是社会性的动物,所以越长时间浸淫于虚拟世界、与人隔绝,越会渴求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健康的集体生活。所以,从设计之初,“如何营造好的公共空间”就一直是我们构思的核心想法。在虚拟世界里工作了一天的人们,回到所住的社区里,在环廊上相遇,在庭院里聊天,在室外平台上烧烤……这组建筑能提供充分的公共空间和邻里间的温暖与便利。
您在项目概述中提到,建筑设计的灵感来源于当地的“客家土楼”。能具体聊聊建筑概念设计与“客家土楼”之间的关系吗?
土楼给我们带来的启发主要在于它的内聚力和安全感。这个网游公司的总部刚刚从福州中心迁到海边来,基地还是一片荒芜,周围几乎一无所有。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建筑空间本身来营造一种安全的、有凝聚力的社区感,而土楼的形态就是一个很好的启发。但与土楼原型的防御性功能截然相反的是,我们的退台方院是完全开放的。
退台方院里有大量的屋顶、露台等室外空间元素,在设计这些室外空间时,您对福建当地的气候有哪些具体考量?
其实福建海边的气候在大部分时候都很适合户外活动。通过室外环廊、层层叠叠的屋顶平台、中央庭院等等,我们创造了大量的室外活动空间。屋顶平台上有配合景观座椅的遮阳格栅,以减少夏日的暴晒。三栋建筑的不同切割体量考虑了当地的风向与习惯,高处部分挡住冬天来自西北的冷风,低处在夏天迎来凉爽的海风。
您将建筑下方高低起伏的地面称为“大地艺术”。您能具体解释一下这些“山丘”的形式是如何确定的吗?这种底部架空的形式不禁让人联想到深圳万科中心,请问这是否表明了您对底层(架空)公共空间的偏好?
当地气候潮湿,所以底层并不适合居住,同时考虑临近大海可能面临的不可预测的海啸灾难,我们把居住部分架空抬高。但我们并不是简单地把建筑架空在柱廊上,而是让大地起坡隆起,从结构上支撑起上部漂浮的建筑;同时隆起形成的空间留给一些配套的商业、理发店、健身房、自行车库、机房等辅助设施,它们又从功能上“支撑”上部的居住生活。从形象上,庞大的建筑也因此看起来更加轻盈。建筑和地面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架空分离,而是被隆起的地面轻轻托着。这是“大地艺术”概念的起点。同时,通过局部的架空,空气能从建筑底部自由流通,与中央庭院一起,构成一个良好的微环境。最后,架空倒不是我们设计上的偏好,在项目里的出
现都是具体情况下的顺势而为。
在效果图中,建筑底部的山丘以及屋顶露台都被设计为绿化带。然而最后,底部山丘不得已变成石材铺地,屋顶楼台也没有被绿色覆盖。您认为这些“不可控因素”对建筑而言是阻碍还是机会呢?
绿化变成石材的事儿,曾经一度让我们感到非常遗憾,但我们也理解甲方对草地维护成本的担忧。在建成后的无数次回访中,我们很高兴和意外地发现石材铺装倒给人们提供了另外一系列的,甚至更多样的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所以可以说是有得有失吧,建筑如生活,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当然我们还是希望他们会愿意在未来引入更多适合的树木。这会慢慢发生的,事物的发展和意识的转变都需要时间。在中国,这些变化总会比想象的快。
“低造价”是本项目的关键词之一,这在设计层面是如何具体实现的?您认为高品质的设计一定要通过高造价来实现吗?建筑师又该如何控制项目质量和造价之间的平衡呢?
这是OPEN第一个对低造价建筑实践的尝试。我们对此确定的几个策略包括标准化单元设计、精简建筑特殊细部的数量以及选择简单的、维护成本低的材料等。我们认为相对于高造价,空间品质的提高更是通过建筑空间的设计营造来完成的。我们经常会想到柯布西耶在印度的那些伟大作品,虽然施工质量粗糙,材料简朴,但是建筑空间依然充满动人的力量。作为建筑师,平衡项目质量和造价本就是工作的一部分,在严苛的挑战之下,设计的品质才更能充分地体现。
从项目建成到现在,员工的入住情况如何?生活状态又是怎样的?员工和甲方对这个项目有什么反馈?
其实网龙公司是把总部整个地搬到这块地上的,宿舍是其中的生活配套设施,所以员工是可以很方便地步行或者骑车上下班的。周末有些员工会坐公司班车回到福州市区度周末,跟生活工作在城里的人们的节奏刚好相反。
现在宿舍已经全部住满。上个月我们去回访的时候,和他们的员工一起烧烤聊天,了解到这些年轻人还是很热爱他们的宿舍的。我们每次过去也都会看到一些有趣的变化,这次发现阳台摆的东西更多了,院子里新开了鲜花店,KTV快完工了,周边的有机田也有收成了……由此不难发现他们的生活是很真实丰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