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2-1970
理查德·诺依特拉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的一个富裕犹太家庭。1910—1918年,他在维也纳理工大学学习建筑,师从阿道夫·卢斯等现代主义先驱。1921—1922年,他在柏林的埃里希·门德尔松事务所工作。1923年,诺依特拉移居美国,在芝加哥的霍尔博-洛歇事务所工作。1924年,他加入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事务所,这段经历对他的事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诺依特拉的建筑以简洁的几何形状、轻盈的钢结构和大面积玻璃著称。他的设计强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通过大窗户、滑动门和户外空间,模糊室内外的界限。他还提出了“生物现实主义”(biorealism)的概念,主张建筑应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升居住者的身心健康。
代表作品
- 罗维尔住宅(Lovell House):1929年建成,位于洛杉矶,是诺依特拉的成名作。这栋住宅采用轻钢框架结构,以钢筋混凝土板和金属材料围护,结构符合机械装配施工的要求和美学原则。
- 考夫曼住宅(Kaufmann House):1947年建成,位于加州棕榈泉。这栋住宅被认为是诺依特拉的巅峰之作,其设计轻盈而现代,与周围的沙漠环境完美融合。
那么,我们是否可能也在地景和建筑之间发现类似的张力,在地景和建筑身上那些显而易见和隐而难见、在突显和模糊、在明确限定和不明确限定的要素之间发现类似的张力呢?如果这样去处理意识中的空间类型问题,诺依特拉的项目是很有用的实例,因为在诺依特拉的建筑中,我们总可以找到各种类型的房间,从那些极具清晰和严格边界的房间,到只有暧昧和边界不那么严格的房间。同样的话还可以用来形容地景中不同类型的场景,室内空间的定位和品质正是由此而来。在诺依特拉建筑的物质实体身上,也同样存在着清晰限定和不那么清晰限定的要素之间的张力,一种既难硬性定义也难精确量度的质性存在(a qualitative presence)。而此类物质属性却有益于一处场景的感觉,有益于场景的性格或是情绪。它们就像那些可以用常规意义词汇进行明确限定或刻画的存在要素那样,同样有力或是同样流畅。
戴维·莱瑟巴罗 David Leatherbarrow
在1924年,杜斯堡就声称,新建筑已经打开了建筑的墙体,因此消除了内部和外部、房间和花园的任何隔离,使得人们可以从一处自由地进入另一处,一种新的开放性出现了。赖特把这个动作描写成为是对盒子的打破。无论是谁首先创造了这些理念,当代人不断地借用流体喻象来描述建筑空间“运动”——空间流动、空间漂移、空间漏透、空间浪潮,等等。这样的比喻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重复的,也没太大的意思。为了达到室内外的空间流动,建筑的外墙是需要转化成为隔段墙的,如果可以被移动的话,则更好。这一点在赖特的建筑身上并不怎么突出,在杜斯堡所建起来的少数几个房子身上也不是特别突出,虽然他的非建成作品的确显示着这样的品质。甚至,这一点都没有怎么出现在诺依特拉在维也纳的导师阿道夫·路斯的作品身上,从路斯那里,诺依特拉更多地学习到了该如何限定内部的场景。人们也可以去看看密斯、格罗庇乌斯、布劳耶尔或是柯布的作品,去看看他们是怎么定义隔断式立面的。
在他最早期的作品当中,诺依特拉都用了那些贯穿他整个职业生涯的所有手法,以便能够让建筑外墙位置上的要素们彼此穿插、滑行,好让内部的空间能够穿过建筑物的边界进入地景的空间。这些说法或者说要素包括:
戴维·莱瑟巴罗 David Leatherbarrow
- 一系列取代了单一固定窗或是上下拉窗的手段:比如,开转角窗、连续水平窗或是落地玻璃窗、横拉窗;
- 延伸水平楼板:在上部,是以悬挑屋檐的形式或是把屋外的楼板底部吊顶板与室内的吊顶齐平,在下部,放弃门槛或是室内与室外之间的踏步,并在内外地面上使用同一材料;
- 把墙体分解或是剥离成为一个个组合元素——比如,柱、梁、枋、玻璃、储藏单元、灯具、采暖设备、屏蔽性构件——让每一个元素都能够在从室内向室外延展的过程中各自(或部分)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