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斯特丹孤儿院 Amsterdam Orphanage

1955-1960年

如果一座房子要成为一座真正的房子,它就必须像一座小城市;如果一座城市要成为一座真正的城市,它就必须像一座大房子。

1962年,《通往构型原则之路》 , 阿尔多·凡·艾克 Aldo Van Eyck

范艾克让许多“地方(places)的轮廓既完整分明,又互相重叠。在这栋建筑里,范·艾克所关心的是对立事物之间的关系,这正是所谓的“双重现象”(twin phenomena),其中包括了开放一封闭、内部外部、小型一大型、多一少等相对关系。他的目的是让每个单位都有自主的作用,又不失为整体的一部分,范·艾克认为,构件之间牢不可破的关系和构件本身一样重要。他强调这层关系,也强调人类活动与建筑形式之间的关系,借此让每一个空间成为一个有多重意义的“地方”。范艾克用“多价”(polyvalence)这个词来表达其中的含意:每一个空间构件都有两个以上的含意,人们可以在同一时间领悟出来。

孤儿院的入口处便是他将此观念付诸实现的好例子。访客必须先通过一间架高的侧厅,才能到达俯临庭院的走廊。接下来路面铺砖的形式略有不同,两座台阶也不高,宣告前方正是主建筑物所在。这些设计划清了建筑构件之间的界线,也画出了孤儿院与外面世界之间的空间形式。主要的入口可以和外界取得联系,同时也告诉访客他们正进入一个属于儿童的世界,然而后方半开放的大厅却淡化了内、外两个世界之间的分野。整座建筑可视为一连串的空间转变,最后引领访客来到上层自成一体的宿舍区。所有的空间形式都有助于营造这一系列设计给人带来的冲击。数目有限的建筑构件设定了这里的建筑形式,包括穹顶、圆形的天花板吊灯,隔间墙则由各式各样的玻璃和砖块砌成,但全都裁成矩形。这一切再加上混凝土做成的楼梯、地板高度差异的安排、出人意料的镜面配置,架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系统中到处是“多价”的空间,让孩子按照自己的需要来使用每一个角落。

《 设计与分析 Design and Analysis 》

清晰明了和错综复杂

建筑-城市相互作用的形象,导致大大小小里里外外一系列随之而来的单元集聚,这些单元互相衔接而无需压力和努力。当这一集聚贯彻至最小的尺度,不仅仅建筑和城市,而且建筑物和家具也要求有互相作用的意义。因为大尺度的固定家具就像小型的建筑,在其中会感到比在一个大的房间里更具备室内特征。这样,每一个部分被赋予最适宜用途的尺度,即具有它自身特点的正确尺寸。

总是使我感到有趣的是,不论最细小的部分是如何地引人注目,大规模的整体实质上仍然保持强大的力量整体导致的平衡构思,形成非同一般错综复杂的形式和空间。在我看来,秘密是在清晰而有建筑秩序的材料、形式、尺度和结构的不可抗拒的统一性之中。而我总是认为它与古典的秩序有关,而不是与错综复杂相关联。(我知道范艾克对于清晰明了和错综复杂两者都想要,但必须加以组织。不是单一的这个和那个,而是同时要两者,而这就需要有一个包容的机制。到现在,有了我们在20世纪所取得的手法,我们达到了可以取得这一成就的阶段。)

过梁也似乎对这起了一定的作用,水平的开口使得它们被显示出来,所以给人的印象是,柱子在顶部被加宽了,就像柱头一样。连续的过梁形成了从内部和外部横贯整个建筑物的水平带。使我明了的是,内在的建筑秩序,能够给建筑物一条天际线,就如同与大地景观因它的天际线而得到自由表达一样,也许是奇怪的悖论——建筑物因此获得自由的表达。隆状的屋顶单元、圆柱以及最重要的过梁,使得内部或外部的互相穿透成为可能。它们有利于在周围放置墙面,让外部空间渗人并让内部空间流出。

赫曼·赫茨伯格-建筑学教程

相关内容

    […] 阿姆斯特丹孤儿院 Amsterdam Orphanage(1955-19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