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半穴居,所设门道雨篷可避免雨雪对内部空间的侵袭,同时弥补居寝暴露的缺陷,从而使内部空间较为隐蔽、安全。进一步,入口内用木骨泥墙所形成的小“门厅”,完善了门前这个缓冲空间,反映了空间组织观念的启蒙。这时,这个小“门厅”己具有暂存杂物的实用功能。实际上,这个独立空间正是“堂”的萌芽,它向纵深发展,即形成后世的“明间”,隔墙左右形成“次间”,是为“一明两暗”的形式,这一空间往横向发展,则分隔室内为前后两部,于是形成“前堂后室”的格局,由此可以设想“一明两暗”和“前堂后室”是同源的。
杨鸿勋 Yang Hongxun
门槛的不对称性。门槛提供了越过界限的可能,从一个空间通向另一个空间。人们可能会认为,进与出,只是调转了方向。然而,这两个方向是不对等的。人们设计的往往是入口,而不是出口。
皮耶·冯麦斯 Pierre von Meiss
学校的门应该不仅仅是一个开口……它应该是欢迎提早到达学校,或放学后不打算直接回家的学生在这里停留的地方。如果能提供一个遮荫的角落就更好了,在雨天最好能有一个有顶棚的空间。
赫曼·赫茨伯格 Herman Hertzberger
隐奥空间(前堂后室)
半坡圆形建筑无门道及入口雨篷,则于门内两侧设木骨泥墙,形成隐退空间。为争取隐奥空间,隔墙内角放大,即两隔墙不作平行处理,故“门厅”平面呈梯形。对于居住建筑来说,在没有出现门扇以封闭卧室之前,隔墙背后的隐奥,实际上是初步地具备了卧室的功能。因此可以说,这两道隔墙正体现了这种原始建筑的居住特征。以如此低级的营造条件,仅利用两道隔墙的经济手法就满足了居寝隐蔽的实用要求,不能不认为它是原始建筑的杰作。居住建筑所必备的隐奥的出现,标志原始社会建筑空间组织观念开始形成。所以这两道隔墙,在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杨鸿勋 Yang Hongxun
两湖民居“退步”的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