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一:伯拉孟特 Bramante(1505-1514)
1505年,教皇尤里乌斯二世立项,伯拉孟特主持设计,助手为佩鲁济和小桑加洛。
伯拉孟特的设计,确实是一个通过界面形状中的凹形获得图形特征的一个极端的例证。然而,同时,直立于内部的柱子或圆柱不能不抑制空阔空间里的占支配地位的图形的特征。不管它们的形状怎样,它们都有自己的紧密性和圆度。由于被固体砖石建筑所包围,它们要求一种强烈的积极功能,并且加强了对墙体、天顶和地面部分的同样要求。哥特建筑中的柱子展示的是凸起的柱身群,尖拱顶的龛室与墩身强有力的凸面相对应。由于拱门的凹形表面不知不觉地陷入它们支柱的凸面里,就产生了固体与虚空以及进退形状的相互作用,这可以与巴洛克建筑的复杂性相提并论。
鲁道夫·阿恩海姆 Rudolf Arnheim
版本二:拉斐尔 Raffaello(1514-1516)
- 1513年:教皇利奥十世继位,主张“拉丁十字” 。
- 1514年:伯拉孟特去世,拉斐尔主持设计 增加了120米长的巴西利卡前廊 “拉丁十字”的狭长平面 。
- 1517年:马丁·路德领导宗教改革运动(工程搁置) 。
- 1520年:拉斐尔去世。
- 1527年:罗马大劫难(工程搁置) 。
版本三/四:佩鲁齐 Peruzzi /小桑加洛 da Sangallo(1520-1546)
- 1534年:教皇保罗三世继位,重启工程。
- 佩鲁齐主持工程,将结构墙体加厚 恢复伯拉孟特的“希腊十字” 。
- 小桑加洛主持工程,恢复拉斐尔的“拉丁十字” 。
- 1546年:小桑加洛去世,朱里奥·罗马诺主持工程,同年罗马诺去世。
小桑迦洛方案的缺点一目了然。伯拉孟特巨大完整的结构,被分割成许多独立的部分:在带后殿的翼部之外,添加了新的空间,以此扩大了最初的正方形中的十字;立面被扩大,成为一个半独立的建筑,通过一个门廊,与教堂的主体部分相连接,并被一对与穹顶样高的多层的塔所覆盖。伯拉孟特统一的半圆形穹顶,被分割成两个独立的柱廊,并被一个列柱围绕的采光亭一样的屋顶所覆盖。
米开朗基罗的救治措施是截肢。他拆除了塔状门廊和后殿弯曲的走廊,截去了入口侧面的墙壁,并去除了在每个后殿与广场交接的那个角上安放的十字臂。内部空间被统一成一个正方形和十字形,并被一个完整的穹隆所覆盖。在外部他设计了一个有柱廊的神庙一样的正立面,这是一个更加动态、交汇于一点的方案,而不是伯拉孟特四个立面完全相同的、平静的概念。其余的三个面,被一个由巨大的壁柱所构成的单一的连接图案所统一,把下面的两层连接为一个狭小的阁楼,并且可以在巴西利卡的外层畅通无阻的四处走动。壁柱被延伸到穹顶;那里的型制变成鼓座上成对的柱子,然后肋拱向上伸展,直人天窗。这些纵向的元素,从底部一直通向顶部,它们也把向上抬升的每一层都连接在一起。
马文·特拉亨伯格 Marvin Trachtenberg
版本五:米开朗基罗 Michelangelo(1547-1564)
- 1547年:米开朗基罗(72岁)主持工程,拆除巴西利卡;恢复伯拉孟特平面;缩小规模;穹顶改椭球。
- 1564年:米开朗基罗去世;工程几近完成 。
加建:恢复“拉丁十字”
- 1565年:吉亚科莫·德拉·波尔塔和多美尼克·丰塔纳负责收尾 维尼奥拉主持建造四个鼓座 。
- 1606年:卡洛·马德诺主持加建前廊 恢复“拉丁十字” 。
- 1626年:教皇乌尔班八世主持落成典礼 。
- 1667年:贝尔尼尼主持广场设计,助手为博洛米尼。
建成版本图纸与数据
五个版本比较
佩鲁济平面的场所感,次级空间的独立性
当我们看到佩鲁齐平面的时候,仿佛我们看到的似乎是一个与米开朗琪罗的平面比例全然不同的平面。其主要空间与它旁边的空间,从划分上和比例上几乎没有任何差异。因此,人们几乎不再能说哪一个是主要空间,哪一个是次要空间。这里没有任何一个单一的部分统率其他空间。
“场所感”涉及空间适应较大或较小人群能力的程度,这取决于它的比例和形式。这似乎以封闭与开敞、亲切与外向的精确平衡为基础,它保证各种场所能成为有效聚集的中心,以使人们能互相交融,尽管他们明明知道他们统统处在一个大的空间整体当中。
这一平面组织成为一系列场所,每一个场所形成一个与它周围的场所相关的中心,但是没有一个空间支配其他空间。位于中心的空间也不一定是主要空间,但它也可以被认为是通向它周围的各个中心的过厅。因此,这一平面是表现空间组织结构中的等同原则的最完美实例。而且,由于开放的组织结构和独特的空间特征,使每一个部分能单独理解和表达,尽管这种表达将会对周围的部分产生影响,反之亦然。
因此,这一多重价值性,原则上是反等级体系的;你可以更进一步论断,这是一个允许具存独立观点和选择自由的空间模型,由于整体的“穿透性”,各种观点能互相影响而不会互相支配。确实,被建造的米开朗琪罗平面的基本原则是相同的,但是尺寸作了改变,创造了不同的比例,结果中心空间成为主导性的空间,其他空间被赋予次要的职能,它们的“场所感”被减少到以致任何人绝对不会想到把这些空间用于独立于中心空间之外的用途。这一主体空间似乎吸收了其余的空间。如果我们比较米开朗琪罗方案与伯鲁齐方案的高-宽比例,把剖面效果也考虑进去的话,这一效果将会得到进一步加强。
如果我们比较由伯拉孟特、伯鲁齐、小桑加洛和米开朗琪罗所作的圣彼得大教堂的平面,这些平面之间的区别是微妙的,但对于使用的“可能性’来说却是至关紧要的。
在伯拉孟特的‘官方的’平面中,中心空间相对于其他空间的比例关系与伯鲁齐的平面略有不同,伯拉孟特的中心空间要重要得多。佩鲁齐平面的最典型之处:在塔和中心空间之间的四个空间,它们本身就是四个教堂,好似整体的微缩复制品—。而在伯拉孟特的平面中,这些地方成了入口过厅,主要用于通过性的空间。中心空间四极位置上的四个半圆形入口拱廊也消失了。
总体说来,这的确意味着场所感的丧失。因而你可以看到佩鲁齐平面特有的质量,基本上来自插入在中心空间和塔楼之间的另外一个完整的空间体系。而且比例是这样地互相关联以致所有各部分的独立性和它们之间的互相依赖性保持着完美的平衡。
赫曼·赫茨伯格 Herman Hertzberger
伯拉孟特、伯鲁齐和米开朗琪罗的平面之间另一个鲜明的差别是可进入性原则方面的不同。
伯鲁齐和伯拉孟特平面的彻底对称和平面构图,使得所有方向都有几个出入门,伯拉孟特的平面一共有12个出入口,而米开朗琪罗的平面只有1个出入口,而且这一出人口还用柱廊和踏步加以进一步强调。因此,虽然它的内部仍然是对称的,但外观的重点肯定在有惟一出人口的一面。你只能从一个面出入这一事实,毫无疑问给内部强加了一个方向,并造成重心的转移,使得全对称的形式与使用不相符合:伯拉孟特的许多出入口有助于建立各个空间的独立和等同,而且也可以说它欢迎来自各个方面和方向的入们。
赫曼·赫茨伯格 Herman Hertzberger
[…] 圣彼得大教堂版本一(1505-1514) […]
[…] 圣彼得大教堂版本一(1505-1514)/伯拉孟特 Donato Bramante […]
[…] 1547 圣彼得大教堂5.0 版本 […]